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校园文化建设在幼儿保育专业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伟华 叶和平

麻城市职业技术教育集团

引言

当前幼儿保育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社会对幼儿保育服务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专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让学生掌握照顾幼儿的基础能力,更需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育人情怀,这是行业发展的核心需求。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教育载体,在幼儿保育专业中能将 “爱与责任” 的职业内核融入日常教学与生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价值观。然而,部分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未充分结合幼儿保育专业特色,存在与专业目标脱节、形式化等问题,难以发挥育人实效。基于此,本文从实践基础、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展开探索,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幼儿保育专业深度融合提供框架,助力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一、校园文化建设在幼儿保育专业中的实践基础

1.1 幼儿保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校园文化的契合点

幼儿保育专业以培养具备幼儿照护、教育引导能力,兼具职业责任感的人才为目标。校园文化则通过环境氛围、活动形式传递价值观与精神内涵。二者的契合点体现在,校园文化可将专业目标具象化,如通过营造模拟幼儿活动场景的环境,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场景。同时,校园文化倡导的关爱、耐心等理念,与幼儿保育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高度一致,能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隐性支撑。

1.2 校园文化对幼儿保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价值

校园文化对幼儿保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价值。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文化活动可引导学生养成耐心、细致的习惯,如组织幼儿绘本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校园内的互助氛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是未来与同事协作、与幼儿家长沟通的重要能力。此外,校园文化传递的职业规范与道德准则,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升职业认同感。

1.3 校园文化建设需遵循的幼儿保育专业教育规律

校园文化建设需遵循幼儿保育专业教育规律。该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应避免纯理论化,需融入实践元素,如设置幼儿保育技能展示区。同时,幼儿保育专业教育强调以幼儿为中心,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体现儿童视角,如在环境布置上参考幼儿园风格,让学生提前适应幼儿审美与需求。此外,还需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行业导向,确保文化建设服务于学生职业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幼儿保育专业中的实践路径

2.1 融合职业场景的校园物质文化载体搭建

在幼儿保育专业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职业场景的校园物质文化载体搭建至关重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职业体验,还能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具体而言,可以在校园内打造模拟幼儿园活动室和保育室,这些空间应配备真实的幼儿玩具、绘本和保育设备,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接触到与未来工作环境相似的场景。此外,校园的走廊墙面可以展示幼儿成长规律和保育知识图谱,楼梯间可以设置幼儿安全常识提示牌,将职业元素有机融入校园环境。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物质文化载体,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时刻感受到职业氛围,从而强化对幼儿保育职业的认知和理解。这种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提前适应未来的工作场景,为他们顺利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聚焦职业精神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设计

聚焦职业精神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设计是幼儿保育专业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育“爱与责任”为核心,定期举办幼儿保育故事分享会,邀请行业内的优秀从业者来校讲述他们的工作经历和职业感悟,通过真实的故事传递职业精神,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组织“模拟保育情境”

大赛,让学生在模拟照顾幼儿的场景中亲身体验保育工作的艰辛与乐趣,践行耐心、细心等职业要求。同时,开展公益保育服务活动,如走进社区幼儿园协助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职业的认同,提升职业精神。

2.3 对接行业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体系完善

对接行业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体系完善是确保幼儿保育专业学生顺利融入行业的关键。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参考幼儿园教职工行为规范,制定校园保育实践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实践操作与言行举止。在教学管理制度上,结合行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调整课程考核标准,增加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例如,在实践课程中,不仅考核学生的技能操作,还考核他们的职业态度和行为表现。通过制度衔接,让学生提前适应行业规范,为未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校园文化建设在幼儿保育专业中的实践保障

3.1 构建专业教师与文化建设团队协同工作机制

构建专业教师与文化建设团队协同工作机制是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教育目标一致的重要保障。专业教师熟悉幼儿保育专业的需求,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例如建议文化活动的职业导向方向,确保活动内容与专业课程紧密相关。文化建设团队则负责活动的具体策划与实施,如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布置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定期沟通会议制度,双方共同商讨文化建设方案,确保文化建设与专业教育目标一致,形成育人合力。

3.2 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机制

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机制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幼儿心理学》课程中,结合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幼儿互动案例进行讲解,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幼儿卫生保健》课程中,利用校园模拟保育场景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同时,将校园文化活动成果纳入课程考核,例如学生参与保育公益活动的表现可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

3.3 建立校园文化建设效果的动态评估与优化机制

建立校园文化建设效果的动态评估与优化机制是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持续适应幼儿保育专业发展需求的重要手段。设定科学的评估指标,评估内容包括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情况,如学生对职业的认同度、实践中的表现;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与反馈情况,如学生对活动的满意度、建议。采用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方式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文化建设方案,如优化活动形式、完善载体建设。

四、结论

校园文化建设为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它能有效衔接专业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助力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提升实践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实践基础,明确了校园文化与幼儿保育专业的契合点与培育价值;通过探索实践路径,提出了物质、精神、制度文化建设的具体方向;通过构建保障机制,为文化建设落地提供了协同、融合与评估方案。

参考文献

[1]黄影华.托幼一体化背景下“校”“园”共建幼儿保育课程的实践[J].广西教育,2025,(20):105-109.

[2]许笑非.“互联网 + ”背景下岭南舞蹈在中职舞蹈课堂的教学路径研究——以幼儿保育专业为例[J].尚舞,2023,(13):120-122.

[3]高飞燕,朱懿奇.健美操教学中融入流行元素,运用创新型“小苹果”实践研究——以幼儿保育专业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7,(08):139-140.

课题题目: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