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建设与城市文化空间重构的互动关系分析
孟立偲
喀什大学 新疆喀什 844008
引言
大学城的建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它最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如被称为美国信息社会 “最完美的范例”“世界微电子之乡” 的美国 “硅谷大学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展比较成熟的大学城。当前部分大学城却存在脱节问题,比如大学城的体育馆、报告厅仅对校内开放,我们想参与却无渠道;城市举办的文化活动多面向市民,缺乏适配学生需求的内容,既降低我们的文化参与感,也让城市文化失去青春活力。如何理清二者的互动逻辑、找到优化方向,不仅关乎城市文化发展,更直接影响我们在线学习之余的文化需求满足与实践能力提升。基于此,从学生视角梳理互动要点,能为二者协同发展提供新思路,让我们更好享受文化红利。
一、大学城建设对城市文化空间重构的塑造作用
1.1 大学城文化设施共享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塑造
大学城开放的文化设施能大幅拓展城市文化空间功能。大学图书馆向市民与在线大学生开放电子资源借阅,线上可获取学术期刊、电子书籍,线下市民能到馆阅读,让图书馆从“校园专属”变为“城市公共文化枢纽”;美术馆、音乐厅定期举办对外展览与演出,为我们提供接触艺术的机会,也为城市文化空间增添艺术氛围;体育场馆课余向社会开放,满足市民健身需求,还让城市文化空间从“静态观赏”转向“动态参与”,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形态。
1.2 大学城青春文化注入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塑造
大学城的青春文化为城市文化空间注入活力,打破传统沉闷感。大学生自发的音乐节、创意市集若在城市公共空间举办,能吸引大量年轻人参与,我们在线大学生可线下打卡,感受热闹氛围,让城市广场、步行街成为“青春文化展示平台”;创意设计作品如文创周边、涂鸦艺术融入城市文化空间,能增添时尚与创意感;大学生参与的环保宣传、文化导览等志愿服务,也让城市文化空间传递积极青春价值观,提升文化温度与感染力。
1.3 大学城多元文化融合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塑造
大学城的多元文化特质推动城市文化空间走向包容。不同地域的大学生会在城市文化空间分享家乡文化,如举办地方美食节、民俗展演,我们在线大学生可线上直播参与或线下体验,让城市文化空间成为“地域文化交流窗口”;不同专业学生结合特色开展科技体验展、读书会等活动,吸引不同兴趣群体,丰富城市文化内容;大学生接触的环保、数字等前沿文化理念,也会渗透到城市文化空间,推动城市文化与时俱进,适应多元需求。
二、城市文化空间重构对大学城发展的反哺价值
2.1 城市文化资源补给对大学城的反哺价值
城市文化空间的丰富资源,能补充大学城教学与学生发展需求。城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拥有大学难覆盖的资源,如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展、科技馆的前沿科技体验,我们在线大学生可线下参观或线上逛虚拟展厅,弥补线上学习“实践感知不足”的短板;出版社、文创公司等文化机构可与大学合作开展创作项目,我们可参与其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此外,城市文化空间的专家讲座、行业论坛,能帮大学生接触行业前沿,拓宽学术视野,助力大学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2 城市文化实践场景拓展对大学城的反哺价值
城市文化空间重构为大学城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场景,解决在线大学生“实践机会少”的问题。城市文创企业、文化场馆等可与大学建实践基地,我们可申请线下实习,参与文化活动策划、内容创作,将线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城市举办的设计大赛、演讲比赛,能为我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在竞争中提升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文化节服务、古籍修复等志愿活动,还能让实践场景从“校园”延伸到“城市”,丰富大学生实践体验,践行社会责任。
2.3 城市文化氛围熏陶对大学城的反哺价值
城市文化空间的浓厚氛围,能潜移默化提升大学生素养、塑造价值观,助力大学城人才培养。常去城市美术馆看展、听音乐会,我们在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会提升,还能缓解线上学习压力;城市文化传递的包容、创新、公益理念,会通过日常体验渗透认知,比如参与公益文化活动能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城市文化空间中不同人群的交流,能帮我们接触广阔社会,避免“象牙塔效应”,培养社会适应力与文化包容度,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提供助力。
三、大学城建设与城市文化空间重构的互动优化路径
3.1 兼顾学生需求的协同规划设计优化路径
大学城与城市文化空间规划需充分纳入在线大学生需求,避免“单向规划”。前期可通过线上问卷、座谈会,收集我们对文化设施、活动的需求,比如是否需要 24 小时线上资源、偏好的线下活动类型;设施规划上,建“线上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同时,在大学城周边布局小型文化空间,方便线下参与;活动规划设计“线上线下联动”形式,如线上直播讲座+线下互动,让无法频繁线下参与的在线大学生深度融入,确保规划贴合实际需求。
3.2 适配在线学习的数字文化平台搭建路径
搭建适配在线大学生的数字平台,可打破二者互动的“时空限制”。平台整合大学电子图书馆、城市博物馆虚拟展厅、活动线上报名入口,我们无需切换 APP 即可便捷获取资源;设置“个性化推荐”功能,按专业、兴趣推送资源,如给文科生抽历史展览、理工科生抽科技活动;增加“互动社区”模块,方便我们分享体验、交流心得,还能与城市文化爱好者互动,强化二者数字互动纽带。
3.3 鼓励学生参与的互动机制完善路径
完善互动机制能提升在线大学生参与积极性,推动二者良性互动。建立“学生意见反馈机制”,在文化空间管理、活动策划中设专属通道,我们的合理建议及时采纳反馈,增强参与感;推出“激励制度”,对参与实践、策划的学生,给予实践学分、文化周边奖励或优先使用资源权限;搭建 “文化共创平台”,鼓励我们结合专业参与创作,如设计文化海报、策划线上活动,让学生从 “被动参与” 变 “主动创造”,成为互动核心力量。
四、结论
从在线大学生视角来看,大学城建设与城市文化空间重构是相互塑造、彼此反哺的关系 —— 大学城为城市文化空间注入青春与多元活力,城市文化空间则为大学城提供资源与实践支持。当前二者互动中存在的脱节问题,需通过兼顾学生需求的协同规划、适配在线学习的数字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的互动机制来优化。推广该体系,不仅能提升在线大学生的文化体验与综合能力,更能让大学城与城市文化空间形成 “ 1+1>2 ” 的效应,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持久活力,为大学城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初帅.区位导向性政策如何影响本地就业——基于中国大学城建设的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23,(03):137-150.
[2]何春霞,徐金莲,曾鸿,等.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影响——以宜宾大学城为例[J].中国商论,2022,(01):16-18.
[3]易云鹏,王绿英.大学城建设对地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宜春市教体新区大学城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21,43(08):42-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