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孙晓颖
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叶茂台镇中心小学 110403
摘要:本文深入探究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理论基础层面,阐述建构主义、社会互动等教育理论对小组合作教学的支撑,明晰其内涵与互动性、自主性等特点。现状分析中,剖析农村教学环境与资源短板、学生学习特性及传统教学弊端。实施策略上,提出科学分组、贴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丰富教学活动组织及精准教师指导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小组合作模式;教学策略
引言
农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备受关注。小学数学是农村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对学生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然而,受资源、师资等因素制约,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互动协作,为改善农村数学教学现状提供新契机。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1相关教育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非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学生们围绕特定数学问题共同探讨,在交流互动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契合建构主义强调的主动构建知识过程。社会互动理论指出,个体的发展是在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实现的。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里,学生们通过彼此交流想法、分享经验,能拓宽思维视野,加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2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形式。小组成员在合作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共同攻克数学难题。该模式具有显著特点。互动性体现在学生间频繁交流,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课后小组作业,都充满思维碰撞。自主性方面,学生在小组中有更多自主探索空间,能自主决定讨论方向、尝试解题方法。合作性促使学生学会分工协作,如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有的学生负责收集数据,有的进行计算分析,共同完成任务。差异性上,因小组内成员能力、思维各有不同,可实现优势互补,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薄弱学生,共同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学环境与资源
农村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往往难以与城市学校相比。多数教室空间有限,布局不够合理,不利于小组合作教学的分组活动开展。多媒体设备陈旧,甚至部分农村小学缺乏基本的电子白板、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使得数学教学无法借助丰富的影像资料、动画演示来直观呈现抽象概念,如在讲解图形的旋转、平移等知识时,难以让学生形成直观认知。数学教具种类稀缺,数量不足,像圆柱、圆锥等立体几何模型匮乏,学生难以通过实物观察与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师资力量同样薄弱,数学专业教师占比较低,部分教师身兼多科教学任务,难以全身心投入数学教学研究。
2.2学生学习特点与需求
农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兴趣上呈现两极分化态势,部分学生对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内容,如农产品买卖中的数学问题兴趣浓厚,但对抽象的数学理论、复杂的运算存在畏难情绪。学习习惯方面,多数学生缺乏主动预习、复习的意识,学习较为被动。从学习需求来看,学生渴望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学习数学,期望在课堂上能有更多动手实践机会,将抽象数学知识具象化。
2.3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多采用讲授法,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方法单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计算教学中,单纯强调计算步骤与结果,不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在传统模式下,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师主导课堂节奏,学生缺乏自主思考与发言机会,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从学生成绩来看,整体成绩水平低于城市学生,且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差
三、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3.1科学分组策略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教学成功的基石。教师应遵循异质分组原则,充分考量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将成绩优异、思维活跃的学生与基础薄弱、学习较被动的学生分在一组,使小组内成员能够优势互补。分组时,可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测验成绩等多维度了解学生情况。分组规模一般以4至6人为宜,既能保证每个学生有充分发言与参与的机会,又便于小组管理。分组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进展适时调整,如在进行复杂数学项目学习时,可适当增加小组人数,整合更多资源与思路。
3.2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需紧密贴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学生能正确认识分数、读写分数,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小组合作操作图形,理解分数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如在制定应用题教学目标时,可结合农村常见的农事活动、农产品买卖等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为不同层次学生设定个性化目标,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
3.3教学活动组织
教学活动组织应注重趣味性与实效性。教师可创设贴近农村生活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平均数概念时,以村里果园水果产量统计为背景,提出如何计算平均亩产量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小组成员分工,如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记录员记录讨论过程与结果、汇报员进行成果展示等。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通过不同思路碰撞,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果展示环节,为各小组提供充分展示机会,采用多样化展示形式,如制作手抄报、实物演示、PPT汇报等。
3.4教师指导策略
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扮演着关键的指导角色。在小组讨论初期,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讨论主题与方向,避免讨论偏离轨道。当小组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介入,采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而非直接给出答案。小组在解决数学难题时思路受阻,教师可问,我们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可能与这个问题相关?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技能,教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观点、有效沟通与协作。在课堂巡视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各小组进展,及时发现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指导,确保小组合作教学顺利进行,提升教学效果。
结语
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依托建构主义等理论,针对教学现状,从科学分组到精准教师指导,构建了系统实施策略。此模式有助于弥补教学资源短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未来,期望该模式在农村数学教育中持续完善、推广,为农村学生数学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农村教育事业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徐炎.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优化[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4,(07):92-94.
[2]葛万红.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分析[J].启迪与智慧(上),2024,(0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