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儿科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

作者

苏静

伊犁州新华医院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摘要:儿科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其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复杂多样。旨在深入分析儿科静脉输液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儿安全。通过对环境因素、护理因素、医嘱因素、药物因素及患儿与家长因素等方面的详细探讨,为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提供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儿科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护理对策;护理质量

一、引言

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患儿口服药物困难或病情危急时,静脉输液能迅速有效地补充体液、电解质及药物,达到治疗目的。儿科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存在多种风险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影响输液效果,还可能危及患儿生命安全,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深入分析儿科静脉输液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科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

儿科输液室由于病种繁杂,患儿及家长流动性极大,导致空气中病菌含量相对较高,这为交叉感染提供了温床。除此之外,输液室的环境因素也对输液效果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气温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干扰输液速度,进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效果。而通风状况不佳则会使空气流通受阻,细菌浓度进一步升高,从而大大增加了患儿感染的风险,对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构成威胁。

(二)护理因素

护理人员是静脉输液护理的直接执行者,其素质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和患儿安全。部分低年资护士或实习护士,由于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操作技能不熟练,在静脉穿刺、药物配制、输液速度调节等环节中容易出现差错。如穿刺时未能准确选择血管,导致穿刺失败或血管损伤。药物配制时未能准确计算剂量,导致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薄弱,在工作中未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随意简化操作步骤,导致输液差错。如在核对患儿信息时未能做到认真细致,出现输错液体、加错药物等情况。在巡视输液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或输液不良反应,延误了最佳处理时机。儿科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导致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身心疲惫。这种高压环境不仅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增加差错事故的发生几率。如在输液高峰期,护理人员需要同时处理多个患儿的输液需求,容易出现疏忽和遗漏。

(三)医嘱因素

正确的医嘱是安全输液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部分医生对新药的规格、用药剂量不熟悉,导致开具的医嘱存在错误或模糊不清的情况。如药物剂量计算错误、用药途径选择不当等。此外,医嘱书写不规范也是导致输液差错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字迹潦草、使用简写或缩写等,使护士在核对医嘱时难以辨认,增加了差错风险。

(四)药物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新药不断涌现,药物种类和规格日益增多。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药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等信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护理人员对新药了解不足,导致在药物配制和使用过程中出现差错。药物配伍禁忌是静脉输液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不同药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果配伍不当可能产生沉淀、变色、浑浊等现象,甚至引发严重的输液反应。如某些抗生素与含钙溶液配伍时会产生沉淀,某些中药注射液与其他药物配伍时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等。药物质量是保障输液安全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医院存在药物管理不善的情况,如药品过期、包装破损、贮存条件不符合要求等,这些都可能影响药物质量,增加输液风险。

(五)患儿与家长因素

儿科患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对输液的恐惧和不安情绪可能导致其不配合治疗。如在静脉穿刺时哭闹不止、乱动挣扎等,增加了穿刺难度和失败率。此外,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也会影响输液速度和药物剂量的选择。现在大部分家庭的小孩均为独生子女,家长对患儿的健康状况高度关注,对静脉穿刺技术期望值较高。一旦穿刺不成功或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家长容易产生焦虑、不满情绪,甚至引发护患纠纷。此外,部分家长缺乏医疗知识,对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不了解,如擅自调节输液速度、带患儿离开输液室等,这些都可能增加输液风险。

三、儿科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对策探讨

(一)加强环境管理

输液室应每日定时消毒,保持空气洁净度达标。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适宜的温湿度,注意开窗通风换气,减少空气中病菌含量,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合理布局输液室,设置足够的座椅和床位,确保患儿及家长有足够的休息空间。提供必要的娱乐设施和服务设施,如电视、玩具、饮水机等,以缓解患儿及家长的紧张情绪。

(二)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其对新药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了解。加强操作技能培训,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和输液速度调节的准确性。通过安全教育、案例分析等方式,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使其在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守查对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及时发现并处理输液过程中的异常情况。根据科室工作量及劳动强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确保护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行弹性排班制度,以应对输液高峰期的工作压力。

(三)规范医嘱管理

加强医生对新药规格、用药剂量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其医嘱开具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鼓励医生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输液方案。制定统一的医嘱书写格式和标准用语,避免出现字迹潦草、使用简写或缩写等情况。加强对医嘱的审核和把关工作,确保医嘱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引入电子医嘱系统,实现医嘱的电子化管理和传输。这不仅可以提高医嘱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还可以减少因医嘱书写不规范导致的差错事故。

(四)加强药物管理

加强对药品采购渠道的监管和审核工作,确保采购的药品质量合格、来源可靠。在药品验收环节要严格把关,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包装完整性以及液体是否有沉淀物等。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规范贮存药品,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使用。加强对药物使用过程的监管和审核工作,确保药物配制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于配伍禁忌的药物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分开存放和使用。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对输液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进行记录、分析和报告。加强与药剂科、临床科室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工作,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药物使用方案和处理措施。

(五)加强患儿与家长沟通教育

在静脉穿刺前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在穿刺过程中要给予患儿充分的鼓励和安慰,提高其配合治疗的积极性。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向家长普及静脉输液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使其了解输液过程中的风险点和预防措施,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和担忧要及时给予解答和疏导工作。

四、结束语

儿科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复杂多样,需要护理人员、医生、家长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和应对。通过加强环境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素质、规范医嘱管理、加强药物管理以及加强患儿与家长沟通教育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显著降低儿科静脉输液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儿安全。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儿科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康秀芹.门诊小儿静脉输液的安全隐患及管理措施[J].临床误诊误治,2021(05).226-227

[2] 王文娟.儿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07).333-335

[3] 郭慧芳.儿科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9(0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