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路径研究

作者

斯庆塔娜

杭锦旗水利局综合保障中心 0174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路径。首先,对内控制度的定义与功能以及财务管理的内涵与重要性进行了概述。接着,分析了内控制度在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以及收入与支出管理等财务管理 领域的应用范围。最后,提出了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加强内部控制执行、提高内部控制监督以及培养内部控制意识等应用路径,以期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控制度;财务管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引言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的运营和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预算执行不力、资产管理不规范、成本控制不到位等。内控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能够对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约束,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一、内控制度与财务管理概述

1.1内控制度的定义与功能

内控制度是指一个组织内部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以及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程序和措施。其核心在于通过规范和约束组织内部的各种行为,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它能够保障资产的安全,通过建立严格的资产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防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内控制度有助于提高信息的质量,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内控制度还能促进组织的合规经营,使各项业务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降低法律风险。内控制度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提升组织的整体运营效益。

1.2财务管理的内涵与重要性

财务管理是指组织对其财务资源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的过程,以实现财务目标和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其内涵包括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利润分配、财务分析等多个方面。在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科学的资金筹集和合理配置,能够为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促进其持续稳定发展。财务管理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通过加强成本控制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财务管理还能够增强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范围

2.1预算管理

内控制度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控等环节。在预算编制阶段,内控制度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流程和标准,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通过明确各部门的预算编制职责和权限,加强预算编制的审核和审批,能够有效避免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预算执行阶段,内控制度要求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控制机制,对各项支出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预算目标的实现。通过建立预算执行的跟踪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在预算监控阶段,内控制度要求建立有效的预算监控体系,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2.2资产管理

内控制度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资产购置、使用和处置等环节。在资产购置阶段,内控制度要求建立严格的资产购置审批制度,对资产购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和评估,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购置。通过规范资产购置的采购程序和合同管理,确保资产购置的合规性和质量。在资产使用阶段,内控制度要求建立完善的资产使用管理制度,明确资产使用人的责任和义务,加强资产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寿命。在资产处置阶段,内控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资产处置流程和标准,对资产的报废、转让、出售等进行严格审批和监督,确保资产处置的合规性和合理性,防止资产流失和损失。

2.3成本管理

内控制度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成本核算、控制和分析等环节。在成本核算阶段,内控制度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体系,明确成本核算的范围、标准和方法,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规范成本核算的程序和流程,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和质量。在成本控制阶段,内控制度要求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对各项成本支出进行严格控制和监督,确保成本支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4收入与支出管理

内控制度在收入与支出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收入的确认、计量和监督,以及支出的审批、执行和控制等环节。在收入管理方面,内控制度要求建立严格的收入确认和计量标准,确保收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对收入来源和性质的分类管理,加强收入的监督和控制,防止收入的隐瞒、截留和挪用。在支出管理方面,内控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支出审批制度,对各项支出进行严格审批和监督,确保支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通过制定支出预算和标准,加强支出的执行和控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3.1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内控制度通过规范资金的审批流程和使用规范,能够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内控制度要求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与单位的预算计划相一致。这种预算控制不仅有助于合理分配资源,还能避免资金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内控制度强调对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控,通过信息化手段,如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动态跟踪和分析,从而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使用中的问题。内控制度还倡导资金的有偿使用,通过合理的资金成本核算和收益评估,激励各部门和单位更加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和使用效率。

3.2防止财务风险

内控制度在防止财务风险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建立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帮助事业单位识别和评估财务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如资金短缺、投资失误、财务报表错误等。内控制度要求单位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如加强资金储备、优化投资组合、完善财务报告流程等。内控制度还强调对财务活动的监督和检查,通过内部审计、财务检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和风险隐患,从而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内控制度要求对大额资金支付、重要财务决策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督,确保财务活动的合法合规。

3.3提升财务决策水平

内控制度能够显著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策水平。内控制度要求建立健全的财务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通过规范的财务报告流程,单位管理层可以获取到全面、及时的财务数据和分析报告,为财务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内控制度鼓励采用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和决策模型,如成本效益分析、财务预测、财务风险评估等,帮助管理层从多角度、多维度分析财务问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内控制度还强调财务决策的集体研究和专家论证,通过建立集体决策机制和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专业优势,避免财务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在重大投资决策、预算编制、资金筹措等关键财务事项上,内控制度要求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评估,并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四、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路径

4.1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完善内控制度体系是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效性的基础。需要制定全面的内控管理制度,涵盖预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各个方面,确保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建立严格的预算审批制度,明确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调整的流程和权限,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财务管理需求,不断优化和细化内控制度,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制定具体的收入确认和支出审核标准,明确收入和支出的确认时点、计量方法和核算要求。还要加强内控制度的协调和整合,避免制度之间的冲突和重复,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内控制度体系。将财务管理制度与人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等其他管理制度相衔接,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

4.2加强内部控制执行

加强内部控制执行是确保内控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要明确内部控制的执行主体和责任,将内部控制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财务部门负责日常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预算执行和财务支出管理,单位领导负责内部控制的总体协调和监督。要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执行流程和标准,确保各项财务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在资金支付环节,要严格执行审批程序,确保每一笔资金支付都有合法的依据和完整的审批手续。还要加强内部控制执行的培训和指导,提高财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内控执行能力。通过组织内控培训、开展内控交流、编写内控操作手册等方式,帮助员工了解内控制度的内容和要求,掌握内控执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内控执行的效果。

4.3提高内部控制监督

提高内部控制监督是确保内控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财务检查、绩效评价等多种监督方式。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监督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对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独立、客观的检查和评价,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问题。财务检查则侧重于对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通过检查财务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资料,核实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绩效评价则是通过对单位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估,检验内控制度的实施效果,为改进内控制度提供依据。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监督结果的应用,及时反馈监督发现的问题,并督促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整改。将内部审计和财务检查的结果作为单位绩效考核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内控执行不力的部门和个人进行问责,对内控执行良好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励员工自觉遵守内控制度,提高内控执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4培养内部控制意识

培养内部控制意识是实现内控制度长效运行的根本。要加强内部控制意识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内控专题讲座、开展内控知识竞赛、制作内控宣传海报等方式,提高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使员工明白内控制度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每个员工都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员工的内控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将内部控制意识融入单位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形成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在单位的规章制度、员工手册、企业文化宣传中,突出内控的重要性,倡导诚实守信、合规经营、风险防范等内控价值观,使内控意识成为员工的行为准则和工作习惯。还要加强内部控制意识的考核和激励,将员工的内控意识和内控执行情况作为员工考核和晋升的重要指标,对内控意识强、内控执行好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内控意识淡薄、内控执行不力的员工进行批评和教育,促使员工自觉提高内控意识,为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

结语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内控制度的定义与功能,以及财务管理的内涵与重要性,明确了内控制度在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和收入与支出管理等领域的应用范围。进而提出了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加强内部控制执行、提高内部控制监督和培养内部控制意识等应用路径。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性、有效性和透明度,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和财务健康。

参考文献

[1]严冬.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今日财富,2023,(23):161-163.

[2]李雨竹.内控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1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