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营企业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作者

杨茂澜

四川旌华建设有限公司 610031

摘要:在当今工程项目建设领域,民营企业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然而,其在参与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涵盖市场准入、融资渠道、技术创新、人才储备以及政策扶持落实等方面。本文深入剖析这些困境根源,探讨基于公平竞争环境营造、多元化融资体系构建、产学研合作强化、人才引育机制完善、政策精准落地推动的对策,旨在助力民营企业突破瓶颈,充分发挥活力与创造力,推动工程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注入强劲动力。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工程项目建设规模持续扩张,民营企业凭借灵活机制、敏锐市场嗅觉积极投身其中,成为不可或缺力量。从市政基础设施到商业地产开发,处处有民营企业身影。但在其奋进征程中,诸多阻碍横亘在前,制约发展潜力释放,深入探究困境与对策,对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优化工程建设产业格局意义重大。

二、民营企业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困境剖析

1.市场准入困境

尽管政策层面倡导公平竞争,可实际操作中,部分行业与项目隐性壁垒森严。在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招投标时,民营企业常面临繁杂严苛的资质审批流程。以大型水利工程招标为例,对企业过往项目业绩的规模、类型,乃至注册资本、技术装备水平都设有高门槛,诸多具备实操能力却规模尚小的民营企业,在入围初筛阶段就被拒之门外,极大限制了市场拓展边界。

评标标准有时失之偏颇,过度向国有企业倾斜,重企业规模、国有属性,轻技术实力、项目管理经验与创新方案等核心竞争力要素,令民营企业难以凭真本事公平角逐项目,市场份额惨遭挤压。

2.融资渠道困境

民营企业融资之路荆棘密布。一方面,因信用评级逊于国有企业,银行放贷慎之又慎,抵押物要求近乎苛刻,贷款额度也常被“克扣”。承接大型工程时,常因流动资金短缺陷入僵局,无力及时购置设备、原材料,延误工期甚至无奈弃标,痛失发展良机。

资本市场融资同样艰难。上市门槛高耸,债券发行阻碍重重,投资者对民营企业债券信心不足,发行成本高昂,进一步加剧资金困境,使企业发展捉襟见肘。

3.技术创新困境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但民营企业在此面临诸多“拦路虎”。研发投入资金需求大、风险高,民营企业资金相对薄弱,难以像国有企业那般阔绰投入。如在新兴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地技术研发领域,前期巨额投入让民营企业望洋兴叹。

此外,与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合作渠道不畅。高校、科研机构科研资源、人才储备丰富,民营企业却因信息阻隔、合作机制短板,难以精准对接,致技术研发孤立无援,新技术应用滞后,市场竞争渐处下风。

4.人才储备困境

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民营企业较国有企业劣势明显。薪酬福利体系难与国有企业抗衡,薪资待遇、福利保障差距较大,高端人才择业时多倾向国有企业。

职业发展空间受限也是一大“硬伤”。国有企业晋升体系成熟、平台广阔,员工职业规划明晰;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欠规范,晋升机会少,员工看不到长远前景,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培养体系滞后,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培养计划,难以满足员工成长需求,进一步削弱人才吸引力。

5.政策扶持落实困境

国家为扶持民营企业出台诸多优惠政策,落地执行却问题频出。地方政府兑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时,手续繁琐、审核冗长。如某民营企业符合科技研发专项补贴条件,申请却需提交海量资料,历经数月审核,资金到位时项目已近尾声,政策扶持大打折扣。

产业引导基金对民营企业支持乏力,资金分配偏向国有企业现象时有发生,民营企业申请困难重重,难获充足资金用于关键环节,政策激励作用难以彰显。

三、民营企业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对策探讨

1.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政府需以更大决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刀阔斧地简化资质审批流程,摒弃繁琐冗余环节,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全国统一资质互认平台,彻底打破地域藩篱,让民营企业资质流通畅行无阻。在完善招标制度方面,精心制定以企业实力、技术方案创新性、过往履约质量口碑为核心的评标标准,摒弃一切不合理的规模、所有制等门槛,确保评标过程公平公正、唯才是举。同时,监管执法力度必须常抓不懈,定期对项目招标流程展开全方位合规审查,一旦发现设置隐性壁垒行为,严惩不贷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以雷霆手段净化市场生态,使民营企业毫无后顾之忧地投身项目建设热潮。

2.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金融机构应立足民营企业实际需求大胆创新金融产品,精准推出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特色产品,深度挖掘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拓宽融资抵押物边界。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联动的风险分担机制,依据各方承担能力合理确定共担比例,打消银行顾虑。在资本市场领域,为助力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开辟绿色通道,简化从筹备到上市各环节流程,提供专业指导;鼓励发行企业债券时,构建科学完善的债券评级体系,全面考量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发展潜力等因素合理评定信用等级,助力企业通过多元渠道引来资金“活水”。

3.强化产学研合作:

政府搭台,组织高校、科研机构与民营企业产学研对接活动,建立长期合作联盟。企业依据项目需求提出技术难题,高校、科研机构定向研发,成果共享,实现技术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

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对联合研发项目给予资助,激励各方深度合作。企业派遣员工到高校进修,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指导,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4.完善人才引育机制:

民营企业优化薪酬福利体系,对标市场水平,提供有竞争力薪资、完善福利保障,设立项目奖金、股权激励等多元化激励措施,留住核心人才。

构建人才培养双通道,既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晋升路线,又为管理人才打造管理晋升通道,定期组织内外部培训,选派员工参加行业交流活动,拓宽职业发展视野,打造人才成长沃土。

5.推动政策精准落地:

地方政府简化政策兑现流程,设一站式服务窗口,整合多部门职能,实现政策咨询、申报、审核、兑现一体化办理,压缩审核周期,确保民营企业及时受惠。

强化政策宣传解读,线上线下结合,通过宣讲会、短视频、宣传手册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让民营企业吃透政策、善用政策,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四、结论

民营企业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是关乎工程建设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剖析其面临的市场准入、融资、技术创新、人才及政策落实困境,提出针对性策略,旨在助力民营企业突围破局、迈向高质量发展。尽管当前难题重重,但借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发力,塑造公平竞争环境、拓展融资渠道、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优化人才战略、强化政策执行,定能助民营企业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焕发蓬勃生机,为我国经济社会繁荣添砖加瓦,书写民营经济发展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王争辉.基于项目全过程服务的当代职业建筑师角色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18.

[2]孙久文.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的调整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3.

[3]王志君.民营矿业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DOI:10.7666/d.Y253964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