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路工程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作者

王亮

成都市宏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610000

摘要:市政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的基础脉络,其路面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安全与民众出行体验。沥青混凝土路面凭借其诸多优势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广泛应用,然而施工环节复杂,易受多种因素干扰导致质量问题。本文深入剖析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包括原材料选用、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把控、施工环境管理等方面,探讨施工质量控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旨在提升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保障市政道路工程品质,推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政道路的建设规模与重要性与日俱增。沥青混凝土路面以其良好的平整度、抗滑性、降噪性和耐久性,成为市政道路的首选路面形式之一。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涉及原材料特性、施工技术水平、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不仅能减少道路后期维护成本,延长道路使用寿命,还能提高行车安全性与舒适性,因此对其施工质量控制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关键控制点

1.原材料质量把控:沥青是沥青混凝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路面质量。应严格按照标准选择合适标号的沥青,确保其针入度、延度、软化点等指标符合要求。针入度反映沥青的粘稠度,合适的针入度保证沥青在不同温度下的工作性能;延度体现沥青的柔韧性,保障路面在车辆荷载和温度变化下不开裂;软化点决定沥青的耐热性能,防止高温下路面变形。粗、细集料的质量也至关重要,集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性和洁净度,其级配要合理,以保证沥青混凝土的骨架结构和密实度。矿粉作为填充料,需干燥、洁净,能与沥青形成稳定的胶结料,增强沥青混凝土的粘结力。

2.配合比设计优化:配合比设计是确保沥青混凝土性能的核心环节。通过目标配合比设计,确定沥青、集料和矿粉的初步比例,满足设计的马歇尔稳定度、流值、空隙率等指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对热料仓的材料进行筛分,调整冷料仓的进料比例,使生产出的沥青混凝土符合目标配合比的要求。施工过程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合比验证和调整,如原材料的细微变化、施工环境的差异等,确保沥青混凝土性能稳定。

3.施工工艺严格控制:在沥青混凝土摊铺环节,摊铺机的操作至关重要。要保证摊铺机匀速、连续作业,避免中途停顿,以确保摊铺厚度和平整度均匀一致。摊铺速度应根据摊铺机性能、沥青混凝土供应能力和施工条件合理确定,一般控制在每分钟2-6米。摊铺温度对沥青混凝土的压实效果和路面质量影响显著,需根据沥青标号、气温等因素严格控制,普通沥青混凝土摊铺温度宜在130-160摄氏度之间。压实是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关键工序,应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均匀一致”的原则,采用初压、复压和终压三个阶段。初压采用钢轮压路机,稳压路面,使沥青混凝土初步成型;复压采用轮胎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进一步压实路面,提高密实度;终压采用钢轮压路机,消除轮迹,使路面平整光洁。

4.施工环境管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对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较为敏感。低温环境下,沥青混凝土的粘度增大,摊铺和压实难度增加,容易出现压实度不足、路面开裂等问题。一般当环境温度低于10摄氏度时,不宜进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湿度较大时,集料中的水分难以完全烘干,会影响沥青与集料的粘结效果,导致路面强度降低。因此,在施工前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施工。

三、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面临的挑战

1.施工队伍技术水平差异:部分施工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了解不足。在原材料检验、配合比控制、施工工艺操作等环节,容易出现失误,如原材料抽样不规范、配合比调整随意、摊铺机操作不稳定等,影响路面施工质量。

2.施工设备老化与维护不足:一些施工单位的设备老化,性能下降,如摊铺机的熨平板磨损、压路机的振动系统故障等,无法满足高精度施工要求。同时,设备维护保养不及时,缺乏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在施工过程中设备突发故障,导致施工中断,影响路面施工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3.质量检测手段相对落后:目前,部分市政道路工程在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检测中,仍主要依赖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如灌砂法测压实度、3米直尺测平整度等,检测效率低,精度有限,难以全面、实时地反映路面质量状况。对于一些隐蔽工程质量问题,如沥青混凝土内部的离析、压实不均匀等,传统检测手段难以发现。

四、应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挑战的策略

1.加强施工人员培训与管理:施工单位应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专业培训,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技术讲座和现场指导,系统学习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要点。建立健全施工人员考核制度,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等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激励施工人员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2.更新与维护施工设备:施工单位应加大对施工设备的投入,及时更新老化、性能落后的设备,选用先进的摊铺机、压路机等设备,提高施工精度和效率。同时,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记录设备的运行状况和维护情况,确保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3.创新质量检测技术:积极引入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如探地雷达、红外热像仪等,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快速、全面的检测。探地雷达可检测路面结构层厚度、内部缺陷和离析情况;红外热像仪能检测路面温度分布,及时发现摊铺和压实过程中的温度异常。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路面质量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和分析路面质量数据,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动态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

五、结论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是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设计、规范施工工艺和加强施工环境管理等关键控制点,积极应对施工队伍技术水平、设备状况和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挑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能够显著提升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打造优质的市政道路工程,为城市交通的高效运行和居民的便捷出行提供坚实保障,助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张慧芳.市政道路工程中的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建材与装饰,2024,20(35):157-159.DOI:10.3969/j.issn.1673-0038.2024.35.053.

[2]李雯献.市政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研究[J].交通世界,2024(35):79-81.DOI:10.3969/j.issn.1006-8872(s).2024.35.026.

[3]李云云.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3(32):16-18.DOI:10.3969/j.issn.1673-3681.2023.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