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改进措施研究

作者

李爽

成都交大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610097

摘要:地震作为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房屋建筑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本文聚焦房屋建筑结构抗震领域,深入剖析地震作用特性、结构抗震原理,从场地选择、结构体系选型、构件设计、构造细节处理等层面分析影响抗震性能因素,阐述基于动力分析、Pushover 分析等方法的抗震性能评估手段,旨在提升房屋建筑抗震能力,筑牢防灾减灾防线,保障社会稳定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范围内,地震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从历史上的唐山大地震到近年的汶川、海地、日本东北部等地震灾害,大量房屋建筑倒塌损毁,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社会经济遭受重创。房屋建筑作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庇护所,其抗震性能优劣直接关系到震后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程度。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建筑高度不断攀升、功能日趋复杂,提升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愈发紧迫,对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意义重大。

二、地震作用特性与结构抗震原理

1.地震作用特性:

地震动具有随机性,其发生时间、地点、强度难以精确预测。不同地区地震动频谱特性各异,受震源机制、传播路径地质条件影响,近断层地震动含大量长周期成分,对高层、柔性建筑威胁大;远场地震动高频成分相对突出,对低矮、刚性结构影响显著。

地震作用短暂但能量巨大,瞬间释放能量引发地面强烈震动,使建筑结构承受竖向、水平向复杂惯性力。水平地震作用常是导致结构破坏主因,其大小与建筑质量、地震加速度、结构动力特性相关,可使结构产生位移、变形、内力重分布。

2.结构抗震原理:

抗震设计遵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原则。小震时,结构处于弹性阶段,利用结构自身刚度、强度抵抗地震力,通过合理设计保证结构构件内力、变形在弹性范围内;中震下,允许部分构件进入塑性阶段耗能,依靠结构冗余度、延性确保整体稳定性,可修复受损部位;大震时,关键构件维持基本承载能力,利用延性构造形成塑性铰,耗散地震能量,避免结构倒塌,为人员疏散争取时间。

三、影响房建筑构抗震性能的因素

1.场地条件:

场地土类别至关重要,不同类型场地土剪切波速、刚度差异大。软土地层剪切波速低、刚度小,地震波传播时放大效应明显,使建筑遭受更大地震作用;岩石场地则相反,地震响应相对缓和。

地形地貌影响显著,如山坡、河谷等复杂地形易引发地震动局部放大、山体滑坡、地基失稳等次生灾害,增加建筑震害风险;而平坦开阔场地利于地震波均匀传播,相对安全。

2.结构体系选型:

不同结构体系抗震性能有别,框架结构空间布置灵活但侧向刚度小,地震时水平位移大,易造成非结构构件破坏;剪力墙结构侧向刚度大、抗震性能好,但墙体布置过多限制空间灵活性;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二者优势,适用广泛;钢结构自重轻、延性好、施工快,但需重视防火、防腐及节点连接抗震性能。

3.构件设计:

梁、柱等构件截面尺寸、配筋率影响承载能力与延性。截面过小、配筋不足,构件强度不够,地震易破坏;配筋率过高使构件过早进入脆性破坏阶段,缺乏延性,无法有效耗能。

楼板作为水平传力构件,其整体性、厚度关乎结构协同工作能力。楼板薄弱、开洞过多过大,地震时不能有效传递水平力,导致各竖向构件受力不均,引发局部破坏甚至整体倒塌。

4.构造细节处理:

节点连接是结构抗震关键,框架节点处梁、柱钢筋锚固不足、连接不可靠,地震时节点率先破坏,结构传力体系崩溃;装配式结构构件连接节点若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抗震性能大打折扣。

砌体结构圈梁、构造柱设置不当,不能有效约束砌体墙,地震时墙体易开裂、倒塌;钢结构焊缝质量、螺栓紧固程度不达标,同样影响整体抗震性能。

四、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1.动力分析方法:

时程分析基于地震动实测记录或人工模拟地震波,输入结构计算模型,考虑结构动力特性随时间变化,精确求解结构在地震全过程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内力响应。适用于复杂高层、超限建筑抗震评估,能反映结构非线性行为,但计算量大、对模型精度与地震波选取要求高。

反应谱分析将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作为输入,结合结构自振周期计算地震作用,快速估算结构响应,广泛应用于常规建筑设计阶段抗震分析。虽简化计算但忽略地震动相位差、结构高阶振型影响,对不规则建筑精度受限。

2.Pushover分析方法:

又称静力弹塑性分析,对结构施加单调递增水平侧向力,模拟地震作用下结构从弹性到塑性的变形过程,得到结构能力曲线(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据此评估结构屈服机制、承载能力、变形能力、耗能特性等。适用于多、高层建筑抗震性能评估,直观反映结构薄弱部位,计算相对简便,但无法考虑地震动频谱特性与结构动力效应。

五、提升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改进措施

1.优化场地选择与地基处理:

选址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地质破碎带、易液化砂土、软土地层等不利地段,优先选择稳定基岩、密实砂土、硬黏土等抗震有利场地;若无法避开不利场地,采取地基加固处理措施,如强夯法加固软土地基、换填法处理液化砂土,提高地基稳定性与抗震能力。

2.合理选型与优化结构体系:

根据建筑功能、高度、所处地域抗震设防烈度等综合确定结构体系。一般低、多层住宅可选砌体结构并合理设置圈梁、构造柱增强整体性;高层公共建筑多采用框架-剪力墙或剪力墙结构;高烈度区、超高层建筑可考虑钢结构或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充分发挥各体系抗震优势,同时优化结构布置,减少平面、立面不规则性。

3.精细化构件设计与构造强化:

精确计算梁、柱、板构件尺寸与配筋,满足强度、刚度、延性要求,采用高强度钢筋、高性能混凝土提升构件承载能力同时控制截面尺寸;加强节点连接设计,框架节点按抗震规范要求加密箍筋、保证钢筋锚固长度,装配式结构研发可靠连接节点形式并严格把控施工质量;砌体结构确保圈梁、构造柱设置符合标准,增强墙体稳定性。

六、结论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改进措施研究是保障社会安全稳定的关键任务。从剖析地震特性、明晰影响因素,到研发评估方法、提出改进举措,再到攻克诸多挑战,为建筑抗震筑牢根基。虽面临技术、规范、成本、意识等难题,但凭借科研创新、规范落实、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可逐一化解。持续深化抗震实践,将为房屋建筑披上坚固“铠甲”,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守护生命财产,引领建筑行业迈向抗震防灾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邓言付.考虑楼板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苏州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学院,2011.DOI:10.7666/d.y1910313.

[2]黄辰蕾.不同抗震构造措施土坯墙结构农房振动台试验研究与对比分析[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DOI:10.7666/d.D375216.

[3]刘利花.柔性连接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和非线性分析[D].苏州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学院,2010.DOI:10.7666/d.y191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