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研究
黄洋雄
四川广能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610000
摘要:随着建筑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领域日益普及。本文深入剖析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件生产、连接节点、施工安装以及质量管控等关键技术环节,探讨基于标准化设计、信息化管理、预制构件优化等技术支撑体系,分析应对构件精度控制、节点抗震性能、施工协同难度、耐久性保障挑战的策略,旨在提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水平,推动建筑工程向高效、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一、引言
在当今追求绿色、高效建筑的时代背景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作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代表,正逐渐改变传统建筑的建造模式。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施工速度快、现场湿作业少、环境影响小、质量可控性高等显著优势,在住宅、公共建筑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其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深入研究关键技术,对突破瓶颈、促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剖析
1.构件生产技术:
模具设计与制造是确保构件精度的关键。高精度模具采用数控加工技术,保证构件外形尺寸偏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如预制墙板模具,其平整度、垂直度公差可达毫米级,为后续装配施工提供精准匹配的构件。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至关重要。通过添加矿物掺合料、高效外加剂,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早期强度和耐久性,以适应预制构件快速脱模、养护的生产节奏,确保构件质量稳定。
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从混凝土布料、振捣到养护,全流程自动化操作,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如预制楼板生产线,可实现每天数百平方米的产量,且产品质量一致性高。
2.连接节点技术:
竖向连接节点,如预制柱套筒灌浆连接,是结构传力的核心部位。套筒设计需考虑钢筋锚固长度、灌浆密实度要求,采用高强灌浆料确保节点连接强度不低于现浇结构,使竖向荷载有效传递,保障结构整体性。水平连接节点,像预制梁与柱、梁与板的连接,常用键槽连接、企口连接结合钢筋锚固或焊接方式。合理设计键槽形状、尺寸,确保节点在水平力作用下具备足够的刚度与变形能力,满足抗震要求。
3.施工安装技术:
吊装作业是装配式施工的关键工序。精准的构件定位依靠先进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激光水准仪,在吊装前对构件安装位置进行三维坐标测量复核,确保吊装一次就位成功率,减少调整时间与误差累积。
临时支撑体系为未形成稳定结构的构件提供侧向支撑。根据构件类型、高度设计合理支撑形式与承载能力,如预制墙板临时支撑采用三角架形式,具备可调节功能,适应不同垂直度要求,保证施工安全。
施工顺序优化影响整体施工效率。遵循先竖向构件、后水平构件,从中心向四周扩展的原则,合理安排工序穿插,避免相互干扰,如在高层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可实现多层同步作业,加快工期。
4.质量管控技术:
原材料检验是质量源头把控环节。对钢材、水泥、骨料等原材料严格按照标准检验,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生产线,如对钢筋屈服强度、伸长率等力学性能指标逐一检测,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构件生产过程质量监控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利用超声检测、回弹检测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缺陷、强度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如在预制梁生产中,超声检测可发现混凝土蜂窝、孔洞等隐蔽缺陷。
施工安装质量检查重点关注节点连接质量。对灌浆饱满度、钢筋锚固长度等关键指标采用抽样检查、无损探伤等方法,确保连接可靠,如采用X射线探伤检查套筒灌浆密实度,保障结构安全。
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支撑体系
1.标准化设计:
构建标准化构件库,涵盖梁、柱、板、墙等常用构件。统一构件尺寸、配筋、连接节点形式,设计人员根据项目需求直接选用,减少设计工作量,提高设计效率,同时降低构件生产模具种类,节约成本。
推行模数协调,使建筑平面、空间及构件尺寸符合模数要求。以3M模数为例,建筑开间、进深、层高按此模数设计,便于构件标准化生产与现场装配,实现建筑与构件的通用性、互换性。
2.信息化管理: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贯穿全生命周期。在设计阶段,基于BIM进行协同设计,各专业实时沟通,提前解决碰撞问题;生产阶段,BIM模型与构件生产管理系统对接,生成构件加工图、生产进度计划,可视化监控生产过程;施工阶段,利用BIM进行施工模拟、进度跟踪、质量安全管理,优化施工方案;运维阶段,BIM模型为建筑运维提供数据支撑,如查询构件信息、制定维护计划。
物联网技术实现构件实时追踪。在预制构件上植入芯片或二维码,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从生产、运输到安装全过程实时采集位置、状态信息,如运输车辆实时定位、构件在施工现场的存放位置查询,确保构件供应及时、准确。
3.预制构件优化:
结构性能优化,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手段,对构件截面尺寸、配筋进行精细化设计。在满足承载能力、刚度、稳定性要求下,减小构件自重,节约材料,如优化预制柱截面形状,采用空心形式,降低混凝土用量,同时不影响结构性能。
功能集成优化,将保温、隔热、隔音等功能集成在预制构件中。如预制外墙板采用夹心保温形式,内、外层混凝土板中间夹保温材料,一次成型,减少外墙现场施工工序,提高建筑节能效果。
四、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1.构件精度控制挑战:构件生产过程中受模具变形、混凝土收缩等因素影响,精度易出现偏差。定期对模具进行校准维护,采用高精度定位装置;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添加微膨胀剂补偿收缩,确保构件尺寸精度满足装配要求。
2.节点抗震性能挑战:连接节点在地震作用下受力复杂,部分节点抗震性能有待提升。加强节点抗震试验研究,改进节点设计构造,如增加耗能钢筋、优化套筒形式,提高节点耗能能力与变形能力,保障结构抗震安全。
3.施工协同难度挑战:装配式施工涉及多专业、多工种协同作业,信息沟通不畅易导致施工混乱。建立基于BIM的多专业协同平台,施工各方实时共享信息,提前规划施工流程,明确各工种作业顺序与时间节点,提高协同效率。
4.耐久性保障挑战: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长期耐久性受环境侵蚀、节点密封等因素影响。研发高性能防护材料,对构件表面进行防护处理;优化节点防水、防腐设计,采用密封胶、涂层等措施,确保结构在使用年限内耐久性良好。
五、结论
建筑工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研究是推动建筑工业化前行的核心动力。从剖析关键技术、构建支撑体系,到攻克诸多挑战,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筑牢根基。虽面临构件精度、节点抗震、施工协同、耐久性等难题,但凭借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协同推进可逐一化解。持续深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将助力建筑工程迈向高效、绿色、智能的新征程,重塑建筑行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杨辉.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J].佛山陶瓷,2024,34(5):159-161.DOI:10.3969/j.issn.1006-8236.2024.05.056.
[2]张乃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的关键点分析[C]//2024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论坛论文集.2024:1-3.
[3]顾申申,朱普周,王杨,等.基于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施工技术研究[J].河南科技,2022,41(10):63-66.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2.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