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王庆 董志东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市场就业岗位越来越丰富及多样,对就业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时,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市场导向,理性分析专业对口岗位的用人要求,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辅导工作,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确保学生顺利从“学校人”过渡到“社会人”,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中施展才华。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意义
首先,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良好的就业能力有助于学生顺利适应社会,形成良好的竞争力。其次,有助于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学生的顺利就业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任务及目标之一,只有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才能够促使学校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维护社会声誉,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最后,有助于推动社会持续进步和发展。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时,学校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市场用人需求和优化课程方案,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
1. 践行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个人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够顺利就业。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时,高职院校可以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着手,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多元能力,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及发展助力。其中多元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精心设计及合理安排是第一步,高职院校首先应将专业课、实践课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课相结合,完善课程体系,高效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确保学生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参与市场竞争 [1]。职场素质培训,职业规范课程以及职业道德课程也不容忽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操守以及职业态度。学校应聚焦于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将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积极开设与职业素质以及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其次,学校应建设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面向全社会聘请具备良好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优秀教师,定期组织开展师资培训活动,给予教师外出交流和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促使教师主动创新教育对策,出色完成就业能力培养工作。最后,学校应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综合考察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督促学生自主反思和自我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力以及适应能力。比如学校可以将第三方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打造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全面了解基本学情,分析学生专业素养、兴趣爱好及综合表现,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育活动,实现精准施教,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2. 推进教育改革,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在新的教育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弊端日益凸显,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学校应从改革传统的技能教学着手,以锻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起点,主动探索新的教育路径,保障最佳的实践教学质量 [2]。首先,学校应积极优化实践教学模式,深度剖析专业对口岗位技能要求,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系列实践活动,提升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丰富教育内容。其次,学校应积极加强实践服务指导,面向全校学生,带领学生学习实际操作方法以及技能,及时反馈基本学情,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和灵活应用专业实践技巧。教师则应秉承“以赛促学”的教育理念,带领学生参与技能大赛,鼓励学生自由分组,在小组内部默契配合、协作分工,全面掌握实践操作技巧,形成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学校应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聚焦于实践教学需求优化工作环境和条件,及时配备先进前沿的实践教学工具及设备,高效开展技能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良好的实践环境中自觉接受技能技术培养及提升。教师则应综合评价学生实践学习成果,将实际操作表现评价和实践报告相结合,全面考量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3. 关注市场导向,增强学生适应能力
为了实现教书育人工作与用人需求的无缝衔接和精准匹配,学校应始终坚持市场导向,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适销对口”的优秀人才。其中产教融合不容忽略,高职院校首先应全面加强校企合作,深入分析企业需求以及市场发展趋势,与行业协会以及专业对口企业建立长效合作关系,协同设计实践项目,深度开发专业课程,在多元合作中针对性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3]。其次,学校应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推进就业指导工作改革及创新,构建立体成熟的就业指导体系。教师应站在家庭、社会、学校、政府等多个层面逐步细化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秉承“三全育人”理念,分步骤、有目的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带领学生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法规,强化学生对当前就业环境的理解,鼓励学生结合个人未来职业规划自主树立职业目标,认真分析市场发展变化,积极学习职业生涯管理知识,掌握核心技能。比如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企业一线人员以及技术人员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系统的就业咨询服务和指导。又如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企业,拉近与学生与企业以及工作人员的距离,确保学生近距离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以及市场发展动态。最后,学校应紧跟时代发展进程,将“互联网 +”教育理念根植于心,巧妙利用多种智慧化教育手段突破时空限制,提升学生就业率,整合运用大数据为学生提供精准就业指导。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新的“互联网 + ”教育环境下,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更加严格。高职院校应加大气力,在宏观统筹、顶层设计和审慎分析中探索新的培养路径,坚持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确保学生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主动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高童 . 基于职业成熟度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 2024(2):93-95.2. 范远榆 , 王曾豪 .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J]. 新课程研究 , 2024(3):1-3.3. 朱振琢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学生技能培养与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J]. 精品生活 , 2024, 30(23):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