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作者

闫 旭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255300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农业现代化是其关键路径。在广大乡村地区,农业作为主导产业,直接关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计保障,因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和关键路径。

二、农业经营规模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探索集体化模式,建立合作社组织,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集体模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基础上,注重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诞生,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很快改变了农村发展面貌。当下,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提出的更高要求,这种模式的发展也日渐式微,陷入到困境中,使得农民开始自发探索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1. 农业经营规模化内在原因

首先,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农村留下大量老人,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青壮人口外流导致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引发农村不同程度的土地闲置,在这种背景下,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耕种开发成为可能。

第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生产分散,市场竞争力弱,财富效益差,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环境,进行农业经营规模化是改变的必经之路,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且布局分散,导致在耕地、播种、施肥、灌溉、除草、收获等关键环节中,农业机械的普及率和利用率相对较低,这种分散化的生产模式不仅制约了农机作业的规模化效应,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了整体效率;

(2)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从土壤养护、种子筛选、施肥灌溉到收获普遍缺乏科学化、精准化的标准规范体系。这种粗放式的生产模式不仅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统一标准,更无法满足现代市场对高品质、标准化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也无法满足当下市场的需求,已成为制约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瓶颈;

第三,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背景下,农村和农民产生的强烈的增收冲动和致富欲望,自发寻求新发展模式,使得农业再集体化成为必由之路。

2. 农业经营规模化实现途径

农村土地集中化和规模化主要依赖于土地流转而得以实现。目前,市场存在三类土地流转模式。

其一,农户主导下的农民与农民之间自发进行土地流转,多发生在熟人市场中,口头约定,无规范合同,流转时间多为1 年,收益分配双方约定,依然分散经营,农民增收有限;

其二,企业主导下的农民直接与龙头农业公司之间进行土地流转,这种模式下,企业占据主导权,农民议价能力较弱,多接受较低的土地补偿协议。但是企业可能会为转包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农民获得劳务收入;或者,农民通过村集体与龙头农业公司进行土地流转,形成农民- 村集体- 公司的流转模式,该模式下农民通过集体溢价,溢价能力提高,但在实践生活中,也存在村集体利用自身优势不当得利情形;

其三,政府主导下土地规模化,成立农业合作社,建立农业园区,进行园区化管理。以村级集体组织为单位,把村级集体资产包括土地及物业等经营性资产进行股份量化,将其量化到每一个村集体成员,实现“资产变股权,社员当股东”,从而实现土地规模化。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年底,全国范围内家庭农场数量已经突破70 万家,而依法登记的的农民合作社也已经超过220 万家。

3. 农业经营规模化中的制度保障

长期稳定、政策明了的的土地流转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土地流转风险,降低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能够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加上土地地特殊性,不同地区土地位置、 肥沃程度、设施条件、供需状况等都会影响土地流转进程。因此,政府必须在其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首先应当建立合理的土地价格机制,通过统计调研手段,收集土地收益状况,确定每亩土地的平均粮食净收益,制定土地流转标准价格,为土地供求双方做参考和指导;

其次,应当制定和完善土地流转手续,为双方提供高效、清晰、契约效力强的土地流转服务;

最后,应当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及时公布真实有效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成为稳定土地流转市场的重要管理者和服务者。

三、农业经营产业化是乡村振兴的进阶之路

农业规模化是农业振兴的前提,而发展现代化农业是农业进阶的必然。当下人们的需求已经从“吃的饱”向“吃的好”转变,更加注重食品安全,追求品质更优、营养更佳、农药残留更低的可追溯的绿色环保有机的粮油瓜果蔬,为此必须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

1. 生产领域,围绕种出“优品质”

围绕农户种植过程提质增效,需要进行科学的土壤肥力涵养、优良选种、统一种植、精准水肥管理、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统一农机耕收、数字化全时监控等。农业种植主体可以聚集内部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户、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农业专家,或者与先进的农业公司展开合作,实现科学种植,智慧种植,现代化种植。

首先,可以根据实际农田地块,分析土壤成分,智能匹配合适的种植作物,同时提供或制定全程定制化标准种植方案,科学规划种植安排;

其次,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上线全域种植地块数据,通过数字面板进行全时记录和监控,打造全程品质溯源体系,尽最大可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种植品质;

最后还要在最优的时间安排统筹购买农资投入品,在享受优质农业资源的前提下,最大程度节约成本。

2. 产后领域,围绕卖出“好价格”

农产品市场经常存在供需信息不畅,农产品滞销,丰收不丰收的问题,因此必须探索运输和营销体系。

首先,应当构建全国农产品行情系统,及时感知农产品田间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化,及时做出预案和处置措施;

其次,可以多渠道接触市场和购货主体,与大客户建立订单农业,对接机关事业单位食堂、农贸市场、甚至通过互联网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创立电商品牌,在全国进行农产品的精准营销和供给等等,实现多级联动的销售体系,让优质产品在惠及客户的同时,卖出“好价格”。

最后,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加剧,在保证自身产品品质的基础上,构建“好口碑”,建立自身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建立公正客观的农村行业协会,对产出农产品品质进行定级评价,建立种植单位黑白名单,尽可能保障种植户和消费者各方的权益。

3. 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围绕创造“附加值”

农产品深加工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通过深加工,初级农产品得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不仅延长了农业产业链,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满足了市场对多样化、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比如,果蔬汁、精酿啤酒,蜜饯果干等都是好的深加工探索。

四、结语

农业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通过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农业经营产业化,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和财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进而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农民向往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 崔社军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J]. 中国集体经济 ,2023(29):19-22.

[2] 李传喜 .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再集体化策略研究 [J].石河子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4(05):1-9.

[3] 邓昌 . 新时代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J]. 湖北植保 ,2023(04):13-16.

[4] 王梦娇 , 牛晓硕 , 冯汝广 .“互联网 + 现代农业”的融合应用及发展对策 [J]. 农业科技通讯 ,2023(09):38-41.

[5] 陈义媛 . 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差异:农业规模化不等于农业现代化 [J]. 理论月刊 ,2023(04):1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