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绘童梦: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趣味情境创设与思维启迪
欧阳海英
宁远县第一完全小学 湖南永州 425600
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对数学思维的培育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但传统教学方式一般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有更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里如何借助趣味情境创设与思维启迪的融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小学数学思维启迪的策略
(一)思维启迪的定义与重要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即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来发展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把思维的钥匙。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是值得广大数学老师探讨的问题[1]。思维启迪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进程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力,引领学生主动思考,剖析数学知识背后的逻辑与规律,推动其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构建认知体系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思维启迪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它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定理,掌握计算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创新应用等关键能力,在认识几何图形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分析其特征,启发学生思考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良好的思维启迪还可以提高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探索与发现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为后续数学学习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筑牢思维根基。
(二)思维启迪的具体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里,要想有效启迪学生的思维,可运用各式各样的策略。首先是类比迁移策略,教师引导学生把新学到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开展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以此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学习圆柱体积的时候,类比已经学过的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其次是思维导图策略,教师指导学生去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数学知识结构,像在复习分数知识时,以 “分数” 作为中心,延伸出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等分支,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提升归纳总结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最后是开放问题策略,教师设置答案并非唯一、解法多样的开放性问题,例如 “用 10 根火柴棒能摆出哪些不一样的图形”,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信息技术辅助策略也是必不可少的,借助动画、模拟实验等多媒体资源,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比如用动态动画展示圆的面积推导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知识形成过程,活跃思维,提升学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趣味情境创设与思维启迪的结合
(一)结合的必要性与优势
在小学数学教学里,把趣味情境创设跟思维启迪相互结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向,有着诸多优势,小学生年纪尚小,注意力很容易就分散开来,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存在险阻,单纯进行知识讲解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趣味情境创设可以凭借生动形象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思维启迪奠定情感方面的基础[2]。思维启迪可在趣味情境当中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挖掘情境背后所蕴含的数学原理,防止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趣味性上,两者相互结合,契合了学生对于趣味学习的需求,又实现了数学思维培养的目标。从教学效果方面来看,这种结合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之下,主动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超市购物”情境之中,学生依靠计算商品价格、找零等活动,巩固了加减乘除运算知识,又锻炼了逻辑思维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实现了“趣中启智”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具体案例分析
以 “数学运动会” 这一情境作为实例,教师把数学知识融入运动会的各个项目当中,在 “接力赛跑答题赛” 里,每队的学生依次接力去完成赛道上布置的数学题目,计算跑步的速度以及统计各队的得分情况等,学生们处在紧张且充满刺激感的比赛氛围之中,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解题的方法,迅速运用所学习到的速度公式、分数统计等相关知识。又如 “图形障碍赛”,设置了不同形状的障碍物,规定学生要描述出障碍物的形状特征、计算其周长或者面积之后才可顺利移开,这使得学生把图形知识与实际的情境相互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加深了对几何图形概念的理解,还培育了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透过这样的案例可发现,趣味情境为思维启迪构建了实践的平台,学生在情境体验时,很自然地运用数学思维,实现了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双重提升。
(三)教学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教学当中,把趣味情境创设同思维启迪相互结合起来时,需要留意下述要点。其一,情境创设应当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防止过度去追求趣味性偏离教学重点,务必要保证情境里所蕴含的数学问题跟知识点存在紧密的联系。其二,全面考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生活经验,所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实际状况,让学生产生代入感,比如低年级可以采用童话、游戏类情境,高年级则可结合生活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其三,在情境引导思维启迪的进程里,教师要把控好引导的程度,不可以过度干预学生思考,剥夺他们自主探索的机会,也不可以放任不管,致使学生思维陷入混乱,而是要适时给予启发与指导。其四,重视对情境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及评价,借助观察学生在情境里的表现、作业完成状况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趣味情境创设与思维启迪的结合切实发挥出实际效果。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趣味情境创设与思维启迪相融合有着关键价值,凭借生动且有意思的情境,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思维启迪的策略,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紧密依据教学目标,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控好引导的度,还要重视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肖太迎. 深度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J]. 华夏教师 , 2025, (S1): 72-74. DOI:10.16704/j.cnki.hxjs.2025.s1.014.
[2] 李蕴华.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2025, (04): 68-69. DOI:10.16586/j.cnki.41-1033/g4.2025.04.047.
作者简介:欧阳海英(1981 年 5 月 13 日),女,汉族,湖南省永州市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