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仲丹
江苏省溧阳市别桥中心幼儿园 213321
劳动教育能够同智识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通过生产劳动的方式,参与社会秩序的构建和公共生活的管理中,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而劳动教育对受教育者身心的熏陶和教导,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担,努力培养自己的劳动意识和技术水平,为投身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
一、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在建立新的劳动形式、教育人热爱劳动和培养劳动技能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可见在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是可行和必要的。通过挖掘农村乡土资源开展同幼儿自身发展和接受能力相匹配的集体性劳动,能够使幼儿真正参与劳动实践中,帮助幼儿认识劳动的意义,同时教师能够在挖掘乡村劳动教育资源中积累适宜幼儿的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策略,从而进一步提升园本课程开发的能力。最后还有力促进家园双方掌握一些适宜、可行、有效的幼儿劳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为有效地开展常规劳动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重视劳动教育说到底只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以劳动为切入点,让幼儿摆脱互联网的桎梏,发现劳动实践中蕴含的纯粹的乐趣,对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智、健全的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我国家庭结构小型化加上生活水平逐年提升,多数家长的“儿童中心主义”思想让孩子得到了万千宠爱,不让幼儿在家尝试劳动体验,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受累,以自己的付出换取孩子的幸福生活,孩子自身的锻炼机会减少,过分溺爱的环境,使得尽管是在农村地区,也有着孩子自小不劳动的现象,学校的保育工作做得无微不至,幼儿劳动的机会也被剥夺,致使他们自幼缺乏对劳动的了解认识,对实际劳动缺乏重视,也缺乏真实的个人体验。作为农村幼儿园,应利用好农村资源,当地努力拓展劳动教育途径,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劳动教育实践。
二、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
农村幼儿园对于开展劳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幼儿劳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作用。在自然课程下的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作用,从孩子的认知水平、能力、自然环境出发,让孩子走入自然,感受自然的变化,丰富孩子们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挖掘孩子们的潜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1. 因地制宜,开发幼儿园本土资源
大自然有着无穷的魅力,也是幼儿教学的重要资源。幼儿认知、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环境的熏陶,能够实现认知能力的提升。大自然是幼儿教育无穷的宝库,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幼儿园要结合大自然的环境,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在春天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来到公园、户外,感受春天,寻找春天的痕迹,采集花草标本,和孩子们一起放风筝;夏天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来到自然当中认识知了,一起抓蝌蚪,带回幼儿园看一看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秋天可以带领孩子在户外观赏菊花,采摘苹果、桃子、葡萄等等,收集树叶,制作手工报;冬天到来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赏雪,带领孩子堆雪人,让孩子感受冬天的乐趣。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对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幼儿园的自然课程更多的是以孩子们的直接动手为基础。通过自然环境的熏陶,让孩子能积累更多经验。大自然有着独特的魅力,秋天,微风徐徐,春天阳光明媚,都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环境。教师可以带领孩子春游、秋游,使孩子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感受不同季节风的变化,做好记录,认识风的产生。喜爱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幼儿更多的是在玩中获得知识。我们的幼儿园每个班级都有自然角,在幼儿园的附近也有着林间小路,孩子们都十分喜欢到户外当中感受自然,听虫鸣、鸟叫,感受风声。为此,教师要结合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小鸟昆虫,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使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感受自然,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2. 运用本土资源,提供劳动教育材料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这里的生活不仅仅是社会,也包括自然。大自然为孩子们展示了他的丰富多彩,对培养孩子们的形象思维、感性思维有重要意义,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劳动教育离不开自然、本土资源是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宝库,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教学材料,能够吸引孩子,调动孩子的兴趣。一年四季的变化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劳动材料和教具:春天的花朵、植物;夏天繁茂的树木和昆虫;秋天各种植物的果实;冬天的寒冷、雪花,都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材料。通过深入自然课程,开展劳动教育,我们认识到大自然才是孩子们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开阔幼儿眼界,丰富幼儿生活。对于孩子们来说,一花一草一木都是教学工具、操作材料,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引导幼儿和家长积极地发现自然当中的材料,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以制作,实现教学教具的创新。在自然当中,石头、花草、木棍都是唾手可得的工具,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区域活动内合理运用、制作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构思的,对其十分重视,这种活动也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3. 结合本土资源,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大自然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也给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接触自然,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对孩子的审美能力、环境保护意识、家国情怀的培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传统文化讲究落叶归根,这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乡土情怀,要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就需要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在城市中,邻里之间并不认识,但是幼儿园可以组织孩子在自然当中共同开展活动,可以是踏青,也可以让孩子们来到自然当中寻找某种特定的植物或动物,并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示出来,写出自己的问题和观察的过程,这样不仅能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也能使孩子感受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从而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大自然丰富多彩,每个季节都有着独特的美,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孩子感受每个季节独特的色彩,感受每个季节独特的物产,让孩子感受美,欣赏美。孩子在自然中看到森林、湖泊、田野,会由衷地感到自然的美,从而使孩子认识到家乡的美丽,培养孩子的乡土情怀。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四季的变化,组织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春天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爬山,让孩子们和家长共同准备爬山需要的服装,食物、水,工具等。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可是走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往往精疲力竭,甚至还有的孩子彻底倒在路上。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望梅止渴的典故,通过表现优异的幼儿为孩子们树立榜样,互相鼓励,使孩子继续前进,适当休息,让孩子们感受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看到不同的风景,每一份努力都是值得的,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动力。在这个活动中,幼儿的毅力和耐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能为孩子们今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4. 加强家园合作,提高幼儿劳动教育的效率
幼儿劳动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工作,也是家长和社会的责任。孩子们的生活范围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幼儿园,这就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监督。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决定着孩子的劳动教育效果。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在自然课程下的劳动教育,教师要和家长积极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活动的意义使家长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植树节到来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参与植树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和家长沟通,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需要准备的东西,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家长在活动的过程当中能够引导幼儿,帮助孩子们掌握正确的植树方法,和孩子们一起准备需要的材料,如和孩子一起选择植树的种类,准备植树的树苗,让孩子在整个过程中认识植树的过程,从而丰富孩子们的经验。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家长记录孩子的活动过程,帮助孩子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通过微信、幼儿园展示的方式展示孩子和家长的活动,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感受到植树的快乐。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坚持从小处入手,和家长自己沟通,鼓励孩子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孩子们逐渐形成动手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
三、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
为指导幼儿园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部早就印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文件强调,幼儿园要在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基本需要和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的同时,严格避免包办代替和过度保护等现象的发生,积极尝试指导幼儿实现自理和自立。而劳动教育的开展正可以作为幼儿园方面所做出的积极正面回应,组织安排幼儿参与生活劳动,不仅有利于锻炼其动手能力,且还能够发展其思维能力,让孩子能够在形式多元的劳动体验中掌握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1. 注重农村幼儿劳动形式的趣味性
根据《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幼儿园适龄儿童除了应当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简单劳动工具和用具的使用能力,而这就要求幼师能够围绕该要求开展向相应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教师一方面可于幼儿劳动培养前期组织以“认识农村劳动工具”或“农村劳动者的工具”等为主题的班级集体活动,带领幼儿充分了解不同劳动的具体功能并掌握不同劳动工具的使用技巧。组织开展这类活动,“趣味性”是第一原则;此外还需一提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万不可忽视幼儿的年龄因素,而是要根据大、中、小班的幼儿理解操作能力实际来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带领幼儿循序渐进地提升其劳动技能。比如,由于大班幼儿多已具备了较强的手眼协调能力和一定的控制力,因此教师在带领他们给园中植物角里的植物浇水时,就可以为其提供多孔花洒,让他们以此作为浇水工具;而中班幼儿的控制协调能力尚且较弱,那么为了防止孩子们出现浇水过量等情况,教师就该将浇水工具换成单孔浇水壶;而如果培养对象是小班幼儿的话,教师则需将教育目标定位在“舀水动作练习”上面,只需带领他们使用小勺子或小水桶等大小适宜的工具为植物浇水即可。
另一方面,教师还需紧密联系幼儿家长,充分激发其智慧,让其在了解自己孩子所处年龄阶段劳动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参与亲子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班级“特色劳动工具”展示活动,让家长以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为原料,与孩子一起动手制作“特色劳动工具”。这不仅能够体现劳动的趣味性与使用性,且还有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并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 实现农村幼儿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一方面,教师应当以幼儿的实际年龄与动手能力为依据来制定相应的农村幼儿劳动内容并确定劳动内容的性质。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制定两期教育计划:(1)在幼儿入园初期,应当着重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要让孩子们学会自己上厕所、穿脱衣服和鞋袜等;(2)到了后期,教师便可以教给孩子如何擦桌子、为植物浇水以及捡树叶等。而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便需要更换劳动教育目标、扩大劳动内容范围,将教育重心由原来的“掌握自我服务技能”转移到“服务集体”上来,如可以带领幼儿去园中擦拭户外器械、整理植物角、清洁饲养角,还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值日小组,由每组幼儿一起负责清扫室内卫生,等等。还需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务必把控好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劳动时长,一般来说,小班幼儿的劳动时长以 10 ~ 15 分钟为宜,而对中、大班幼儿的劳动时间则可以做适当延长,将其控制在 20~30 分钟区间内即可。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农村所特有的乡土材料来开展幼儿劳动教育,且同样需要注意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在面向小班幼儿的施教活动中,教师可以选用以竹子为主要材质的各种材料(如竹水桶、竹棒等),利用这些材料带领幼儿参与挑水、跳格子、搭房子等各类富有趣味性和创意性的小游戏,有效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而在面向中班幼儿施教时,教师则可以选用米筛作为游戏材料,带领孩子们一起玩“滚动车轮”的游戏,并鼓励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发散思维,玩出更多“花样儿”,创造出有如“汽车过桥”这样的新游戏。最后,在面向大班幼儿组织劳动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畚斗作为游戏材料,先让孩子们玩“畚斗与球”的游戏,在后面的游戏过程中,又有孩子将畚斗放在头上化装成了一头“小狮子”,于是原本的简单游戏又进一步演变成了“舞狮”游戏,而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和创新能力,且还于无形当中接触到了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
3. 尊重农村幼儿劳动教育的自主性
处于 3 ~ 6 岁年龄段的孩子多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意识,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切记不可采用“命令式”手段,而是要做到“赋权”— 给予幼儿充分的劳动计划制定权和劳动内容选择权。在制定每日劳动计划时,教师切不可“一人独断”,而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师幼共同讨论每日劳动内容并一起制定一个班级劳动公约。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班内设置一面“劳动小能手”互动墙,让每个孩子在晨间入园并完成自己选择的劳动内容后进行“劳动打卡”,如将一个“笑脸”贴在自己已经完成的劳动项目下面,从而让其他幼儿也能够一目了然以有效规避重复劳动。这样的劳动教育方式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使其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精神满足,从而更加具备劳动自主性与积极性。
4. 突出农村幼儿劳动教育的激励性
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要对幼儿实施正确引导。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幼儿是通过直接学习或模仿的方式来掌握劳动技能的,而其习惯的养成则是以强化作为中介。因此,幼教在设计劳动技能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一是要为幼儿提供正确的劳动榜样;二是要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来对其劳动行为进行强化。另一方面,幼师要定期组织“劳动小明星”评选活动,并给予获得荣誉的幼儿以正面反馈,如精神鼓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等,以更好地激发其劳动意识与劳动积极性。
总之,乡土资源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对于幼儿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完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阶段要想利用乡土资源来开展特色劳动教育活动,幼儿园就要结合本地的乡土资源优势来开设校本课程,创设多种丰富有趣的活动,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幼儿重视劳动价值,端正劳动态度,在劳动中掌握劳动技能,从而提升幼儿的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 仇建国. 依托农村乡土资源开展特色劳动教育[J]. 宁夏教育,2021(5).
[2] 胥燕. 绿色教育赋予幼儿以灵性的生活[J]. 知识窗,2021(4).
[3] 吴建锋 . 乡土视域下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 教育视界,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