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陈梦
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中心学校 641000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通过艺术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文化理解力。美术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更有助于发展其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研究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育的实施路径,对深化美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与目标
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文化理解。在教学目标上,新课标要求美术教育不仅关注技能训练,更要引导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课程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学方式上提倡多元化,鼓励探究式、体验式学习,避免单一临摹或填色活动,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新课标还强调跨学科融合,将美术与语文、科学、历史等学科结合,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体系要求更加科学,关注学习过程而非单一结果,采用自评、互评、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艺术成长。新课标旨在通过美术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情趣,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不合理
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导向,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校仍以传统技能训练为主,忽视审美体验与创造力培养。教学目标模糊,未能有效衔接新课标要求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部分教材案例脱离学生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此外,课程安排过于零散,缺乏跨学科整合,未能充分利用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综合艺术素养。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足,仍沿用旧的教学模式,使美术课堂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实现新课标的教育目标。
(二)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不足
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许多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美术教学设备,如画材、多媒体工具等,影响教学效果。部分学校美术课程被边缘化,课时被主科挤占,导致美术教育难以深入开展。专业美术教师数量不足,许多学校由非专业教师兼任美术课,缺乏系统的美术教育知识和教学方法。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理解不深,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此外,数字化美术教育资源应用不足,未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虚拟美术馆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三)评价体系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当前小学美术教育评价仍以结果为导向,过分关注作品完成度,忽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评价标准单一,多以教师主观评判为主,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艺术素养成长。部分教师仍以“像不像”“好不好看”作为评价标准,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此外,评价方式缺乏互动性,学生自评、互评机制不健全,未能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三、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重构课程体系,强化核心素养导向
新课标强调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美术课程设计应围绕这些目标展开。学校需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避免过度强调技能训练,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创造力。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融入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元素,增强课堂趣味性和实用性。可采用主题式、项目式学习,如“传统节日艺术创作”“环保艺术设计”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艺术。同时加强跨学科融合,将美术与语文、历史、科学等结合,拓展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教师需定期参与新课标培训,深入理解核心素养要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设计符合新课标精神。
(二)加大资源投入,优化教学条件
教育部门应加大对美术教育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确保基础教学设备如画材、多媒体工具等配备完善。学校可建立美术资源库,共享优质教学素材,如数字美术馆、艺术家创作视频等,弥补地域资源差距。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如与美术馆、艺术机构合作,开展“艺术家进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同时推动信息化教学,利用在线课程、虚拟现实(VR)等技术手段,让更多学生接触高质量美术资源。学校管理层需重视美术课程,保障课时不被挤占,并设立专门的艺术教室,营造良好的艺术学习环境。
(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美术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问题,教育部门应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新课标解读、教学案例研讨等活动,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鼓励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美术教育实践项目,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学校可建立美术教研组,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如游戏化教学、情境模拟、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自身需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如运用数字绘画软件、互动白板等工具,增强课堂互动性。同时,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避免单一临摹教学,多采用开放式命题,让学生自由创作,培养其艺术思维和自信心。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过程性成长
新课标强调过程性评价,学校应改变传统“以结果论优劣”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涵盖课堂表现、创作过程、作品展示、自我反思等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教师可采用成长档案袋方式,记录学生的艺术学习轨迹,定期组织作品展览或艺术分享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如“艺术日志”“小组互评”等,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评价标准应更加开放,不仅关注技术完成度,更重视创意、情感表达和文化理解。学校可制定科学的评价量表,结合教师观察、学生反馈和家长意见,全面评估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标。
结束语
新课标为小学美术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但在落实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师素养、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能够有效推动美术教育从技能训练转向素养培育。未来应持续探索创新路径,让美术教育真正成为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亚兵 .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的教学策略研究与构建教学路径[C]// 北京国际交流协会 .2024 年教育创新与经验交流年终研讨会论文集 . 喀什市阿瓦提乡中心小学 ;,2024:361-363.
[2] 刘锦晨 .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浅析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 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二). 扬州育才实验学校 ;,2024:190-192.
[3] 张丽聪 . 基于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开展策略探析[C]// 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 . 新时代青少年政治素养提升与跨学科课程融合研讨会论文集(三). 哈巴河县萨尔布拉克镇中心小学;,2023:168-172.
[4] 杨康 .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难点及对策 [J]. 知识文库 ,2022,(06):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