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就业服务模式创新

作者

张旭

重庆移通学院 重庆市 401520

引言:

在企业招聘难与学生就业难这一供需矛盾依然存在的背景下,要促进就业,发挥高校就业服务的作用至关重要。推动就业服务数字化、精准化、协同化的发展这一政策,也凸显了数字化转型对就业服务模式升级的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校就业服务在需求响应、供给形式、协同机制等方面与数字化特性仍存在显著的不匹配,制约了服务效能的提升。本文基于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逻辑与服务逻辑,系统剖析现存矛盾并提出创新路径,旨在为高校构建适配数字化时代的就业服务模式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

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就业服务模式的现存矛盾

(一)需求响应滞后性与数字化即时性的冲突

当前高校就业服务在需求响应环节与数字化技术特性存在显著矛盾。具体表现为,传统就业服务主要依赖周期性的线下调研、问卷收集或毕业生反馈等方式获取需求信息,从信息采集到分析整理再到服务调整,往往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时间。例如,部分高校仅在毕业季前开展一次就业需求调研,难以捕捉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动态需求变化[1]。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数字化技术具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通过就业服务平台的用户行为追踪、智能问卷推送等功能,可即时感知学生对岗位信息、职业培训、简历指导等服务的需求波动。这种时间差导致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内容常滞后于学生实际需求。

(二)服务供给同质性与数字化个性化的错位

高校就业服务供给的标准化特征与数字化技术支持的个性化潜力存在明显错位。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服务以“一对多”的集中式供给为主,例如统一组织的就业指导讲座、模板化的简历修改课程、通用型的职业测评工具等。这类服务虽能覆盖基础需求,但难以满足学生因专业背景、职业目标、能力短板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化需求。反观数字化技术,其通过用户画像、算法推荐等功能,本可实现“千人千面”的服务推送,自动匹配个性化的岗位信息、定制化的培训课程及针对性的导师资源。然而,当前高校就业服务平台的功能多停留在信息发布层面,个性化服务模块开发不足,导致服务供给的同质性与数字化的个性化潜力未能有效衔接。

(三)协同机制碎片化与数字化生态化的脱节

高校就业服务的协同机制与数字化生态化要求存在显著脱节。从内部协同看,高校就业服务涉及学生处、各院系、辅导员、校友办等多个主体,但部门间信息壁垒普遍存在:就业处掌握企业招聘信息,却难以及时同步给院系 [2]。从外部协同看,高校与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主体的合作多为“项目制”“活动式”,例如仅在招聘季与企业开展宣讲会,日常缺乏常态化的信息共享与资源联动,当前高校就业服务的协同模式仍停留在“各自为战”阶段,既限制了服务资源的整合效率,也降低了学生获取跨领域支持的便利性。

二、数字化转型驱动下高校就业服务模式的创新方向

(一)构建动态需求感知与精准响应机制

动态需求感知与精准响应机制的构建,核心在于通过数字化技术突破传统需求采集的滞后性限制。首先,依托就业服务平台的用户行为数据追踪功能,实时记录学生在平台上的浏览轨迹,如岗位类型点击频率、职业测评结果、培训课程选择偏好、互动反馈如对服务内容的评价、咨询问题的关键词等信息,形成覆盖日常学习周期的需求数据库。其次,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识别需求变化的时间规律与群体特征,进而建立需求预测模型。最后,基于预测结果优化服务响应流程:当检测到某类需的搜索量连续3 日增长超过一定的比例时,系统自动触发服务调整机制,快速对接企业获取相关岗位资源,并通过平台推送、辅导员定向提醒等方式精准触达目标学生。这一机制的建立,能够使高校就业服务从“被动等待反馈”转向“主动预判需求”,显著提升了服务的前瞻性与适配性。

(二)打造分层分类的服务供给体系

分层分类的服务供给体系需以学生的多维特征为基础,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服务的精准匹配。其一,建立学生就业画像系统,整合专业成绩、实习经历、职业倾向测评结果、技能证书等数据,将学生划分为“技能提升型”、“方向探索型”、“资源需求型”,即需要补充专业技能培训、需要职业定位指导、需要企业内推机会的学生。其二,基于画像结果设计差异化的服务模块:针对“技能提升型”学生,平台自动推送与专业强相关的在线课程及行业认证考试信息;针对“方向探索型”学生,提供跨专业就业案例库、校友职业访谈视频等资源;针对“资源需求型”学生,优先展示合作企业的实习内推岗位及HR 直连通道。其三,通过智能推荐算法动态调整服务内容——当学生完成某类培训或获得实习机会后,系统自动更新其画像标签,并匹配下一阶段的服务需求,如从“技能提升”转向“面试技巧辅导”。这种分层分类的供给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服务“一刀切”的问题,使不同需求的学生均可获得与其发展阶段相适配的支持。

(三)建立多方协同的就业服务生态

多方协同的就业服务生态构建,关键在于通过数字化平台打破校内外主体间的信息壁垒与协作障碍。一方面,整合高校内部资源:搭建统一的就业服务管理平台,将学生处、院系、辅导员、校友办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企业招聘需求、学生能力短板、校友职业建议等数据的实时共享。如院系可通过平台直接向就业处反馈“某专业学生普遍缺乏新媒体运营技能”,就业处则快速对接企业开设相关培训课程,并由辅导员通知目标学生参与。另一方面,拓展外部协同网络,与企业共建“岗位需求、人才培养”联动模块,企业实时发布岗位能力要求,高校据此调整就业服务内容;与政府合作开发“政策速递”功能,及时推送就业补贴、创业扶持等政策;与行业协会联合建立“行业动态”数据库,定期更新各领域的人才需求趋势。通过这一生态系统,高校就业服务将从“单一主体供给”转变为“多元主体协同”,资源整合效率与服务覆盖范围均得到显著提升。

结语:

本研究揭示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就业服务模式的核心矛盾——传统服务逻辑与数字化技术特性的冲突,并从需求感知、供给形式、协同机制三个维度提出了创新方向。理论上,补充了数字化转型在教育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研究,为理解技术驱动下公共服务模式变革提供了具体案例。实践中,所提出的动态响应机制、分层供给体系与协同生态,可为高校优化就业服务流程、提升资源整合效率提供操作路径。

参考文献:

[1] 郭亮 . 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优化策略研究 [J]. 中国就业 ,2025,(05):98-99.

[2] 弭若雪 . 数字化赋能与精准服务:就业育人视域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咨询室建设路径创新研究 [J]. 大众文艺 ,2025,(09):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