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

塔娜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第三幼儿园 015000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健康领域的目标指出:“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学龄前阶段是促进幼儿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针对幼儿所表现出的行为习惯特征,进行有计划、有目标地引导,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 重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通过制定明确的游戏规则,引导他们学会在规则框架下控制个人行为、尊重他人权利,按照规则要求完成游戏任务,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由于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其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出现选定一个游戏后,又想要去参加其他游戏的情况。鉴于此,在游戏活动开展前,教师应清晰地说明游戏规则,如必须完成某项任务才能更换游戏,以此锻炼幼儿的坚持性。其次,幼儿因年龄特点对规则的语言表述常存在理解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如,对于大班和中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让他们参与制定规则,从而对规则的具体内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能在游戏活动中自觉遵守;而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应尽可能地将规则简单化,并配合易于他们理解的语言或搭配肢体动作,帮助他们明确规则的具体内容,并引导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要认真遵守规则。最后,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的观察与监督,确保幼儿能够始终在规则的框架下与其他小伙伴共同合作完成游戏任务。然而,在实践中,幼儿虽然已在游戏开始前明确了游戏规则,但是在活动过程中难免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时刻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对出现的违反规则行为,应及时制止和指正,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通过环境创设支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学龄前阶段,由于幼儿的年纪尚小,接触的事物有限,他们对周边事物的认知尚未形成体系,因此倾向于模仿周围人的行为。陶行知曾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种观点也提醒着与幼儿关系密切的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外,更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在幼儿园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若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健康、有序的生活习惯,呈现出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行为态度,幼儿便会在无形中受到这些行为习惯的影响,逐渐树立自己的秩序感,并在社会交往中形成正面的行为。在班级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制订与其年龄相符的日常行为规范标准,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和表现,抓住合适的教育契机,及时对他们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此外,幼儿园的物理环境也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整洁、有序、充满教育元素的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如在活动室中设置明确区域的划分,并在每个区域内放置相应的物品和设施,能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秩序感和归位习惯。

3 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积极作用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工作需要家校协同推进。当幼儿在校展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回到家却未能持续践行时,表明行为尚未内化为稳定习惯。幼儿阶段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使其受益终身。反之,如果这一阶段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后期也很难改正,这也反映出在幼儿教育中家校共育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如幼儿在幼儿园内养成了一种好习惯,教师可以分享给家长,并主动询问幼儿在家中的行为表现,通过相互沟通幼儿培养信息,从而精准把握幼儿成长的实际情况,这些信息能够为后续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方向。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家校交流群,保持与家长的即时联系,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交流,通过共享育儿信息,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坚实基础。最后,教师可以向家长分享一些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鉴于很多家长因工作繁忙等原因常忽视家庭教育,教师应以幼儿为中心,建议家长实施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在家中营造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成长环境,这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4 建立全方位的评价机制

首先,评价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最终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他们在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通过观察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为细节,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养成情况,从而给予更为准确的评价。其次,评价应体现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同伴评价可以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促使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家长评价则可以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行为表现,从而与家长共同制定更为有效的教育策略。此外,评价还应注重激励性。教师应及时给予幼儿正面的反馈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于表现突出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小奖励或表扬,以此激励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同时,对于表现有待提高的幼儿,教师也应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逐步改进自己的行为习惯。

结语

总之,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从多个维度出发,综合施策。通过重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导;通过精心创设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以及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积极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他们成为有品德、有素质、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刘玉芝.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探讨[J].新智慧,2023(35):87-88.

[2] 黄亚鸿 . 探究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路径[J]. 家长,2023(14):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