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乡文化的班本课程实践策略探索
诸秋萍
昆山市周庄中心幼儿园 215325
摘要:水乡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将水乡文化融入幼儿班本课程,不仅能够让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还能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内容和体验机会,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关于水乡文化在幼儿班本课程中的实践研究尚不够深入,如何系统地开发和实施基于水乡文化的幼儿班本课程,是学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展基于水乡文化的幼儿班本课程实践策略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乡文化;班本课程;实践;策略
本论文聚焦基于水乡文化的幼儿班本课程实践,深入探讨其开发与实施策略。通过分析水乡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课程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实施方法、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具体实践策略,并辅以实际案例论证,旨在为幼儿园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班本课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供参考,推动学前教育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
一、水乡文化在幼儿班本课程中的价值
(一)文化传承价值
水乡文化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通过幼儿班本课程,能够将水乡的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文化元素传递给幼儿,让幼儿从小接触和了解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水乡文化的传承者。
(二)教育教学价值
水乡文化丰富的内容为幼儿班本课程提供了多样的学习素材。例如,水乡的自然景观可用于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动植物和自然现象;传统民俗活动能融入艺术、语言、社会等领域的教学,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三)情感培养价值
幼儿在参与基于水乡文化的班本课程活动中,能够亲身感受家乡的美好,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在与同伴合作完成与水乡文化相关的任务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1]。
二、基于水乡文化的幼儿班本课程实践策略
(一)明确课程目标
教师要引导幼儿了解水乡的地理环境、特色建筑、传统民俗等基本常识,认识水乡文化的独特之处,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例如,让幼儿知道水乡常见的桥梁结构、特色民居的特点等。通过参与与水乡文化相关的活动,如绘画水乡风景、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表演民俗节目等,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幼儿对水乡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和家乡自豪感,培养幼儿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精选课程内容
教师将水乡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景观纳入课程内容,组织幼儿开展观察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水乡的动植物,了解水乡生态系统的特点。例如,带领幼儿观察芦苇荡中栖息的鸟类,认识水生植物的生长习性等。介绍水乡特色建筑,如小桥、流水、人家的布局,以及建筑的材料、装饰等特点。开展建筑模型搭建活动,让幼儿用积木、纸盒等材料搭建水乡建筑,加深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挖掘水乡的传统民俗活动,如龙舟比赛、水乡婚礼、节日庆典等,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向幼儿展示,组织幼儿参与民俗游戏和表演,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引入水乡的传统手工艺,如刺绣、竹编、蓝印花布制作等,邀请民间艺人走进幼儿园,向幼儿传授简单的手工艺制作技巧,让幼儿亲手制作手工艺品,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三)创新课程实施方法
教师围绕水乡文化设定主题,如 “走进水乡”“水乡的故事” 等,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与实践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例如,在 “水乡的美食” 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采访家人、参观市场,了解水乡特色美食的制作方法,然后在幼儿园尝试制作简单的水乡点心。将水乡文化元素融入游戏中,设计具有水乡特色的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等。如开展 “水乡小镇” 角色游戏,幼儿分别扮演渔民、商人、游客等角色,体验水乡生活;在建构游戏中搭建水乡桥梁和街道,在表演游戏中演绎水乡故事,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和学习水乡文化。充分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邀请家长参与课程实施。例如,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水乡特色手工艺品,或者带领幼儿参观水乡文化景点;鼓励家长讲述自己小时候在水乡的生活故事,丰富幼儿对水乡文化的认知。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从认知、技能、情感等多个维度对幼儿在班本课程中的发展进行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作品成果、语言表达等,了解幼儿对水乡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的提升情况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例如,观察幼儿在建筑模型搭建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空间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通过幼儿讲述水乡故事,评价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水乡文化的理解。对课程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实施方法等进行评价,评估课程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特点,是否有效地实现了课程目标。可以通过教师反思、同行评议、家长反馈等方式收集评价信息,及时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关注幼儿对水乡文化的传承情况,评估幼儿是否形成了对水乡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例如,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会主动向他人介绍水乡文化,是否会模仿和传承水乡的传统习俗和行为方式。
三、实践案例分析
在我园中班的 “水乡情韵” 班本课程中,教师围绕水乡文化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在 “水乡建筑探秘” 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当地的水乡古镇,观察古建筑的结构和装饰,用照片和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回到幼儿园后,幼儿利用废旧材料搭建水乡建筑模型,在搭建过程中,幼儿不断讨论和尝试,解决了材料连接、建筑稳定性等问题,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在 “水乡民俗乐” 活动中,教师邀请当地的民俗艺人来园表演传统的水乡舞蹈和乐器演奏,幼儿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和乐器演奏技巧,感受水乡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幼儿对水乡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在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2]。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水乡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完善基于水乡文化的幼儿班本课程体系,推动学前教育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为幼儿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金攀攀.依托水文化资源建构班本主题课程———以"最美家乡河"实践课程为例[J].女报:家庭素质教育, 2020(2):1.
[2]高群晴.当五彩美术遇上水美锦溪——幼儿美术课程融入水乡古镇教育资源实践[J].读写算, 2024(24):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