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对话—探究”式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作者

陈侠

合肥八中 230000

一、" 对话—探究" 式课堂及其理论基础

(一)理论溯源

本模式融合保罗·弗莱雷的对话教育理论与杰罗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教学应突破 " 存储式教育 " 的桎梏,构建平等对话的" 提问式教育 " 生态。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师生对话提供支架搭建依据,而建构主义学习观则支撑探究活动的认知建构过程。

(二)核心特征

(1) 三维对话系统:师生对话侧重思维引导,生生对话促进观点碰撞,生本对话深化文本理解(2) 螺旋式探究路径:从表层信息提取到深层价值判断,经历 " 感知 $$ 质疑→论证→重构" 的认知循环(3) 动态评价机制:采用表现性评价量表实时记录对话质量与探究深度

二、高中英语阅读" 对话—探究" 式课堂教学实践

(一)多维度研读语篇,制订教学目标

在实施 " 对话—探究 " 式阅读教学时,教师需立足北师大版教材的语篇特性,从多维度展开系统性研读。以必修一Unit 1 "Life Choices"为例,首先解析文本中职业价值观的多元表征,挖掘医生、环保工作者等不同职业选择背后的价值取向;其次通过识别 comparison-contrast 的论证框架,把握作者通过对比手法传递核心观点的行文逻辑;同时聚焦persuasive language 的修辞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情态动词、排比句式等语言手段的劝说功能;最后在文化维度层面,组织学生对比中西方择业观的异同,探讨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的辩证关系。基于此多维分析,教学目标设定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在语言能力层面训练 skimming 策略提取职业选择关键因素,通过对话分析不同职业观合理性以提升思维品质,借助设计个人职业发展路线图培养元认知能力,最终通过撰写跨文化择业观对比报告实现文化意识的升华。这种整合式目标设计将文本解读转化为能力发展支架,为后续对话探究活动提供清晰导向。

(二)持续师生对话,推动教学过程

在推进 " 对话—探究 " 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渐进式对话活动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以必修一 Unit 1 "Green Jobs for a BetterWorld" 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展示风力发电机图片并设问 "What elements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choosing such a career?", 引 导 学 生 通 过 头脑风暴生成关键词云图。待学生完成文本阅读后,组织对比预测内容与实际信息的差异,进而借助思维导图共同构建 "factors-influence-consequences" 的文本框架,实现从内容预测到结构分析的思维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延伸至必修三 Unit 7 "The Sea" 的教学实践,在解读海洋保护措施文本后,创设 " 模拟联合国海洋峰会 " 情境,学生通过扮演政府代表、渔民、环保人士等多元角色,运用 sustainable fishing、marine sanctuary 等课文术语,就 "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 议题展开多角度辩论,促使文本理解向现实问题解决迁移。当教学推进至选修二Unit5 "Education" 时,教师引入 KWL 表格工具,指导学生在梳理教育公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组设计 " 乡村教育振兴方案 ",要求引用文本数据支撑提案逻辑,并录制英文解说视频,实现从工具掌握到创新实践的能力跃升。最终在必修二 Unit 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的教学中,通过组织 " 未来科技伦理工作坊 ",引导学生基于课文伦理框架设计 "AI应用伦理守则",借助画廊漫步进行跨组互评,形成班级《科技伦理宣言》,完成从知识建构到价值引领的升华。这种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通过师生持续对话不断搭建认知脚手架,使语言学习始终与思维发展、现实关切紧密联结。

(三)训练阅读技能,完成意义探究

在阅读技能训练层面,教师通过设计阶梯式探究活动深化文本理解。以 "Ancient Civilization" 单元教学为例,开展 " 考古发现解密 " 活动:各小组领取印有楔形文字、甲骨文等铭文片段的文物图片,首先运用skimming 快速定位所属文明类型,继而通过scanning 精准提取法典内容、历法体系等关键史实,最终结合inferring 推测该文明的社会等级结构。进阶至 "Media Literacy" 单元时,针对新闻报道文本实施批判性阅读训练,采用"5W1H 质疑框架" 引导学生剖析媒体信息——通过追问"Whobenefits from this message?" 追溯利益关联,分析 "What techniques attractattention?" 解构传播策略,探查 "Where is the omitted information?" 发现叙事盲点。在完成 "Art and Culture" 单元学习后,组织 " 文化符号再创造 " 展览活动:学生选取京剧脸谱、希腊柱式等课文元素,设计兼具传统神韵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如将太极图案融入智能手表界面,用英文阐释 " 阴阳平衡与科技伦理 " 的设计理念。这种技能训练体系将信息处理、批判思维与创新表达有机融合,使阅读过程转化为意义建构的探究之旅。

四、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表明," 对话—探究 " 式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课堂效能。数据监测显示,学生课堂发言频次从每节 8.7 次跃升至 23.5 次,观点陈述中因果连接词(therefore, consequently)与对比结构(whereas,conversely)使用率提升 42% ,跨文化分析时能系统运用 "similar to...while differing in..." 等学术表达。然而实践发现,教师在追问技巧与话题聚焦方面仍需强化,避免讨论偏离核心;探究任务设计需结合学情诊断工具,构建 " 基础—进阶—挑战 " 三级梯度;现有评价体系亟待引入AI 对话分析技术,实现师生互动质量的智能评估。未来将重点构建与北师大版教材配套的校本资源库,开发思维导图、论证图谱等可视化工具;依托智慧课堂平台开发虚拟辩论室、跨时空协作项目,延伸探究场域;推动英语阅读与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联动,如结合必修三 "The Sea"单元开展海洋生态跨学科研究。这些改进方向将进一步提升模式的应用深度与育人价值。

结论:

本研究表明," 对话—探究 " 式教学有效激活了北师大版教材的育人价值,使英语阅读课堂成为语言习得、思维发展和文化浸润的有机统一体。后续研究将着重探索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对话系统构建,以及人工智能辅助的探究过程评价,持续优化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顾庆庆.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 [J]. 学园,2024, 17 (35): 28-30.

[2] 赵蕾. “深度对话式”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新课程导学 , 2024, (28): 30-33.

[3] 周婷 . 怎样运用“共情策略”优化高中英语对话类语篇教学[J]. 语数外学习 ( 高中版上旬 ), 2024, (10): 64-65.

[4] 盛雅乔 , 高旭阳 . 基于实录的高中英语课堂对话环境:特征与启示 [J]. 中小学班主任 , 2024, (14): 4-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