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然生长”理念下幼儿园“种子课程”的建构研究

作者

许乃千

张家港市新塍幼儿园 215600

摘要:

在幼儿园种子课程的提出符合国内大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同伴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表现的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发展。幼儿园结合“自然生长”理念,以自然资源为载体、以幼儿的终身发展为逻辑起点,通过挑选高效系统化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宜有效的教学策略,丰富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能改善我们的教育课程生态以及推进幼儿园的整体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价值,为推动当下课程游戏化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自然生长、幼儿园、种子课程

正文:

种子课程的提出符合国内大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同伴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表现的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发展。幼儿园结合“自然生长”理念,以自然资源为载体、以幼儿的终身发展为逻辑起点,通过选择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丰富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强化理论,构建和谐适宜的“种子课程”

1.加强研修学习

创设阅读氛围,在校园的角角落落打造阅读微景观区域,以阅读为纽带,由园长带头推行教师“早安励行、午安笃志、晚安温情”一日三次读书活动,积累每日好句,形成读书的氛围,养成读书的习惯。借助观察交流、分享实践、专业提升为一体的学习空间,开展《幼儿园课题研究》、《教师如何做课题》、《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游戏 学习 发展》等专业书籍的持续性阅读,形成了“形而上学”的科研态势,解决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让每一个教师有所期、有所获,让每一个人的成长看得见。

2.着力实践研究

我园以“课题深度研、热点大家谈”为抓手,规范课题管理,改变教师的学习、研讨方式,提升教师课题研究能力。撰写课题月报表、课程故事交流、案例分析等,以集体、小组研讨的形式,进行思维的碰撞,逐步深入课题研究。在教科研实践操作中,丰富与充实课题研究内容,如:课题组活动计划、观察案例和研究论文、随笔反思、幼儿观察记录等,人人做幼儿观察和活动反思的记录者。在把握幼儿兴趣点、幼儿发展基础上,结合幼儿园的地域特点,开发符合幼儿成长需求、课程发展的资源,充分发挥周边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将资源有机融合,提供适宜的、真实的、自然的并附有挑战性的教育环境,优化幼儿园的环境。通过环境创设、日常观察、多元评价等方式筛选适合种子课程的活动,如:“快乐体操日”、“幸福劳动日”等,不断优化、调整、生成课程,让课程能更贴近幼儿的发展需求,从而构建健康、和谐、适宜本园的“种子课程”。

3.注重资料积累

始终强调课题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强调教研同步,强调课题研究日常化、日常工作研究化。同时,也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增强资料积累意识,如每次教科研活动做好实录、将日常研究中的问题、困惑及时记录,在教研会议、年级组会议时提出并及时解决……每次活动及时反思、记录,动态积累资料、上传资料。因此,前期所做的各种实践活动资料都整理得比较完备。

二、创设文化景观 塑形园所文化

1.打造种子特色的校园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地处美丽康居乡村——新塍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我园打造了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种子博物馆、种子隧道、种子集市等园本特色环境。种子隧道:在大厅的入口处,以叶圣陶先生《一粒种子》的故事为线索,为每个孩子提供了种养一粒种子的条件,通过种植、养护、观察、记录等形式呈现,既是走进校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更诉说着孩子如种子一样在新幼自然生长的故事。种子集市:依托地处新塍村每月逢十的集市传统文化习俗,通过与家长、幼儿一起进行新塍集市调查研究,结合课程游戏化理念,在园内开设适合幼儿的种子集市,设置了:杂货铺、游乐园、花草园、玩具坊、新果吧、流动屋等摊位,恰与当下推行地摊经济生活相贴近。

2.改造有课程内容的游戏环境

改造户外环境,利用现有的资源,科学规划户外场地,优化户外材料,构建有课程内容的户外游戏环境。结合本园文化,以绘本故事《小种子》为载体,与孩子一起对户外游戏环境进行了规划与调整,设置了穿越火线、森林探险等14个功能区。孩子们在预设情境、准备材料、挑战自我的主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户外游戏的快乐。根据《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估与提升手册》的要求,依托“户外游戏的环境创设”现场园本教研,充分挖掘幼儿园户外可利用地理空间,提供保障性基本材料及创造性自主材料,将幼儿园打造成一个集生态、趣味、挑战、研究于一体的户外游戏场所,满足幼儿运动、游戏、探索大自然的需要。

3.创设儿童视角的班本环境

我园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创设具有班级特色的班本环境和主题游戏环境,让主题环境和区域环境相互融合、渗透。各班自主申报体现班级文化理念的种子吉祥物,18个班通过孩子、家长的征集讨论,产生了18粒不同的种子:小麦、高粱、玉米、花生、红豆、蒲公英、向日葵等。各班设计班级吉祥物,提炼班级精神与口号,在班级主题环境、游戏环境、生活环节、种植乐园、微课程研究等方面进行渗透,有机融合。

三、优化探究方式 赋能课程多元发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园深入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儿童优先、儿童发展的原则,初步建构了我园的“种子课程”。种子课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幼儿学习、生活、运动等方面的发展。种子探究课程:开发利用周边自然资源,开展丰富的自然生态探秘活动,包括种子种植、种子故事、种子创意、种子探究,让每一个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探究,在自然中生长。幸福劳动课程:将生活基本技能、劳动教育理念落实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过“我是值日生”、“幸福劳动日”、“快乐采摘节”等专题活动,在日常实践体验中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劳动技能,形成服务自我、服务他人、服务集体的良好品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依托“自然生长”理念,能改善我们的教育课程生态以及推进幼儿园的整体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价值,为推动当下课程游戏化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使教师能以研究的态度、发展的眼光,逐步完善本园种子课程教学模式,以课程的方式呈现并运用,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也带动家长、辐射社区人士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进而使幼儿园融入社区,实现该园专业化形象的建立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课程是一粒种子》刘爱国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