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引领下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索与实践赋能
宋丙莹
微山县第二实验小学 山东 济宁 277600
引言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小学阶段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期,德育教师作为这一阶段的“引路人”,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质量。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多元、网络信息冲击、学生需求多样化等现实挑战,小学德育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储备不足”“实践方法滞后”“价值引领乏力”等问题。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理论武器与实践方向。本文基于政策文本分析与一线教师访谈,系统梳理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对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逻辑与赋能路径。
一、理论根基: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为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核心理论框架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等重要论断,构成了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石。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小学德育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一线实践者,需深刻理解“立德”的内涵——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与政治认同的培育。《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这一要求倒逼德育教师跳出“活动式德育”的表层模式,转向“情感- 认知- 行为”一体化的育人逻辑。例如,北京某小学德育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中,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的论述,设计了“家庭红色记忆寻访”实践项目,通过采访家中老党员、整理家族奋斗史,将抽象的“爱国”转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深度。
(二)“大思政课”理念的方法论启示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并强调“要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这一论述突破了传统德育“单向灌输”的局限,要求德育教师成为“讲道理”的引导者。小学德育教师需掌握“大思政课”的设计逻辑:一是“课程思政”的融合,即挖掘语文、科学、艺术等学科中的德育元素(如语文课文《少年中国说》的家国情怀、科学课“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的创新精神);二是“社会课堂”的拓展,将社区服务、红色基地参观、乡村振兴调研等纳入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道德规范的社会意义。上海某区教研团队基于这一理念开发的“行走的思政课”,通过“红色路线 + 生活场景 + 学科融合”的模式,使德育课堂从教室延伸至社会,教师的专业能力也从“活动组织”升级为“资源整合与价值引导”。
二、价值引领: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明确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使命与目标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论述,为小学德育教师确立了清晰的价值坐标与育人方向。
(一)政治启蒙:厚植“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感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其中,“立志”首先是“立大志”——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小学德育教师需承担起“政治启蒙”的责任,通过具象化、生活化的方式传递党的主张。例如,江西某红军小学将“照金精神”“长征精神”融入德育课程,教师带领学生重走“红军小道”、聆听老战士讲述革命故事,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内涵。调查显示,参与此类课程的学生中,92% 能准确表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较未参与学生高出37 个百分点(数据来源:2023 年《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效果调研报告》)。
(二)文化浸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小学德育教师需成为“文化传承者”,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教学。例如,江苏某小学开发“节气里的德育”课程,结合清明节“追思先烈”、端午节“家国情怀”、中秋节“团圆和谐”等主题,通过诗词诵读、民俗体验、家庭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理解道德规范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更要具备“古为今用”的转化能力——将“孝老爱亲”从“家庭伦理”升华为“社会责任”,将“勤俭节约”从“生活习惯”拓展为“生态文明”意识。
(三)实践导向:培育“知行合一”的道德行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强调“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小学德育教师需打破“课堂讲道德、课后忘道德”的困境,通过设计“劳动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载体,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例如,浙江某小学推行“德育积分制”,将参与校园保洁、社区助老、环保宣传等活动纳入积分,定期评选“德育小标兵”。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组织活动,更要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价值反馈(如“你帮助邻居奶奶买菜,体现了‘友善’的价值观”)。这种“实践- 反思- 提升”的闭环,使德育从“软任务”变为“硬约束”,教师的专业能力也从“活动设计”升级为“行为引导”。
三、能力赋能: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指引小学德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中“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等要求,为小学德育教师的能力提升提供了具体方向。
(一)师德师风:筑牢“为党育人”的职业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楷模。”小学德育教师作为“道德的传播者”,自身师德水平直接影响育人效果。近年来,教育部通过“最美教师”评选、师德典型案例宣传(如张桂梅扎根山区教育、于漪深耕语文德育)等方式,引导教师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投身教育。某省教育厅 2023 年开展的调查显示,参与“师德榜样学习”的德育教师中,85% 表示“职业使命感显著增强”,73% 在教学中更注重“以身示范”(如主动参与公益活动、与学生平等对话)。
(二)专业能力: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型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在实践中创新”。面对德育中的新问题(如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疏导),小学德育教师需提升“研究- 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参与“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德育名师工作室”等项目,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运用行动研究法,针对具体问题(如“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薄弱”)开展教学实验,总结有效策略。例如,广东某小学德育教师团队针对“学生网络沉迷”问题,开发了“网络素养微课程”,通过“情景辨析 + 案例讨论 + 家长协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相关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三)教学方法:创新“有温度、有深度”的育人模式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提出“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小学德育教师需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德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场景(如“红色纪念馆”“未来社区”),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道德价值;
项目式学习(PBL):围绕“社区垃圾分类”“乡村文化振兴”等真实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调研、策划、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
跨学科融合:联合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师,开发“主题式德育课程”(如“传统节日里的家国情怀”“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实现知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
四、制度保障:构建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引领下的支持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强调“坚持系统观念”,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发展需依托政策支持、培训体系与协同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一)政策保障:完善顶层设计与激励机制
国家层面出台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与发展方向。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德育一体化”纳入课程设计要求,要求小学阶段“注重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的协同育人”。地方教育部门可在此基础上,制定“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发展指南”,明确培训目标、考核标准与激励措施(如将德育成果纳入职称评定、设立专项奖励基金)。
(二)培训体系:构建“分层分类”的培养机制
针对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如新教师、骨干教师、管理者),
需构建“部省校”三级培训体系:国家级培训:依托“国培计划”,邀请德育领域专家、优秀教师开展专题讲
座,传递最新政策与理论;
省级培训:聚焦“课程开发”“实践创新”等主题,组织跨区域教研活动(如
“德育优质课评比”“案例工作坊”);
校本培训:以学校为单位,通过“青蓝工程”“德育沙龙”等方式,推动教师间的经验共享与协同发展。
(三)协同机制:形成“家校社”育人合力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教育”。小学德育教师需联合家庭、社区资源,构建协同育人网络:
家庭层面:通过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等方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如“重身教轻说教”“尊重儿童成长规律”);
社区层面:整合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礼堂等资源,开发“社区德育地图”,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社会层面:联合媒体、企业等力量,传播正能量(如“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公益广告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环境。
结论与展望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为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引领 - 价值定向 -能力赋能- 制度保障”的完整框架,推动德育教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引领型”转型。未来,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如元宇宙技术在红色教育中的应用)与全球化的加速(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渗透),小学德育教师需进一步提升“数字素养”与“国际视野”,在传承与创新中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 : 外文出版社 ,2022.
[2] 教育部 .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Z].2020.
[3] 顾明远 . 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与责任 [J]. 教育研究 , 2021(3): 4-10.
[4] 鲁洁 . 德育现代化:理论、问题与对策 [J]. 教育研究 , 2018(1): 4-12.
[5]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23 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年度报告[R].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23.
作者简介:
宋丙莹(1978—),男,汉族,市人,毕业于省教育学院,省微山县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课堂教学和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