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在翻译中的呈现与文化内涵传递

作者

徐玥

青岛工学院 山东青岛 266300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人物语言风格有相当显著的特色,承载着深刻的中华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所在,书内人物的语言各具特色,都利用个性化的言语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作者还在书内使用诸多诗词、俗语,更是使得语言风格更加富有特色。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支撑,如何在转换语言符号的同时,完成对语言风格的呈现,同时传递作品内潜藏的文化内涵是重要落脚点。在此背景下,针对性地分析《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在翻译中的呈现与文化内涵传递便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

1. 人物语言风格的独特性

纵览《红楼梦》的内容,可以发现其内涉及大量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期间人物对话的个性化特征相当突出,贾宝玉略显痴憨,林黛玉则敏感孤傲,语言上似是嗔怪,但是内里却又展现出自身隐藏在语言内的情感。此外在本书内,还引用由诸多诗词和俗语,更是使得本书内容颇具独特性,如“甄士隐”“贾雨村”等双关谐音,和角色自身的命途轨迹、性格特质都相互关联,更是展现出作者在构思语言使用方面的深意。

2. 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其内里承载相当深刻的传统文化,承载的是社会习俗和伦理观念,从贾府的布局出发,俨然是封建时代下大家族的森严和权利的象征体现,又如王夫人等长辈的恭敬词语,也在侧面映射着封建礼教下的等级制度,宝玉“任是无情也动人”等对人生的感悟之语,渗透着佛道思想中对世事无常的洞察,在人物言语交锋间,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对人物语言风格与文化内涵的处理

1. 语言风格的呈现方式

在 1978 年分别出版第一卷和第二卷由杨宪益和戴乃迭完成的《红楼梦》译本,书名被翻译成《A Dream of Red Mansions》,译本包括《红楼梦》120 章的全部内容,二人在书籍翻译内,主要遵从的就是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力求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书籍内独特的文学韵味,因此在诗词、俗语等特色语言形式的翻译中,译者采用直译与音译相结合的方式,尽力留存原文的韵律与形式美感。如黛玉《葬花吟》中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译为“The blossoms fade and fall andfly about the sky, / Who pities the fading red, the scent that has been?”不仅可以保障语义的精确,而且还利用 fade and fall 以及 fading red 巧妙地呈现出凄美的情绪。

在对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处理上,译者精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充分展现出每位角色的性格特质,也能够为外国读者们呈现出富有情绪美感的阅读体验,如在本书内的王熙凤作为贾府内如同管家般的角色,其处理事务向来表现出雷利风行,且在书内多处有体现出凤姐的泼辣、能干、精明的性格,所以二人在翻译“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时,结果如下:“Nowthat you've put your trust in me, I'm afraid I shall have to be rather strict withyou. I'm not as good-natured as your mistress. I shan't let you get away withthings.”英语语言内巧妙地展现出王熙凤雷厉风行的形象,同时还将汉语内独具语言色彩的双关词增添注释,使得读者可以有对照的内容,理解作者在许多方面的隐藏意图,方便进行更好的阅读。

2. 文化内涵的传递效果

从文化内涵的传递视角出发,可以发现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对文化负载词采取直译与注释相结合的策略,以确保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译文中得以留存,比较常见的词汇翻译,如贾府是 The Jia Mansion,贾母是the Lady Dowager Jia,是直接从中文进行翻译的,保留原有的成为的同时,增添对应的注释,用于为读者提供对应的补充说明,使其可以认识到贾府的辈分制度,保证西方读者可以快速地理解背后的封建家族,同时也可以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的认识,如在本书内有提到各种节日,如元宵节被杨宪益、戴乃迭译为 “the Lantern

Festival”,同时在注释中详细介绍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及文化意义,帮助读者跨越文化差异,理解其深厚内涵。此种文化内涵的传递也体现在许多细微元素,如饮食文化,书籍中有菜品名为“糟鹅掌鸭信”被翻译成“Marinated Goose's Feet and Duck's Tongues”,同时在其后使用注释标注这是中国美食,标注内容中有详细做法说明以及工艺方法,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此种方式旨在最大可能地保留《红楼梦》的原汁原味,但实际上部分注释很有可能会导致读者阅读流畅度受到影响,且篇幅限制导致许多注释仅能学浅显涉及。

三、霍克斯与闵福德译本对人物语言风格与文化内涵的处理

1. 语言风格的呈现方式

霍克斯与闵福德译本在语言风格呈现上,高度注重与西方读者阅读习惯的契合,期间依托灵活的语言转化,使得译本能够更好地契合西方受众群体的审美习惯和表达习惯,在处理原著内的许多复杂诗词或者俗语的时候,翻译选择从西方读者熟悉的文学表达进行转译。如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译者没有严格遵循原诗的格律与对仗,而是以自由诗的形式进行创作,使诗歌在节奏与韵律上更贴近西方诗歌风格,降低西方读者的理解门槛,同时还保留其内蕴藏的悲伤情绪。

与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有本质上的差异性,霍克斯在翻译的过程中选择使用西方戏剧元素,完成对凤姐的语言特色的呈现,使得凤姐的台词更加具有戏剧性,很容易地便可以让西方读者形成对应的角色认识。与此同时,针对原著中大量的双关语、谐音词,译者不拘泥于字面翻译,而是寻找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幽默表达或修辞手法进行替代,使西方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语言的诙谐与精妙。

2. 文化内涵的传递效果

霍克斯与闵福德译本积极尝试将文化元素作本土化呈现,并非是单纯地完成对词语、句式的直接翻译,而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得西方读者可以更为快速地理解和认识文化元素背后的深层含义,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如“阴阳”“五行”等概念,译者没有直接采用音译或直译加注释的方式,而是结合西方哲学、科学中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将“阴阳”译为“the male and female principles”,以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帮助读者理解,此种本土化的处理主要借助的是文化类比,寻找到中西方文化中形式相似、内容相似等,随后进行翻译类比,让西方读者能够快速地产生对应的文化语境认识,但是此种本土化处理有着相应的风险,过度的意译与文化替换可能导致原著中独特的中国文化韵味流失,使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产生偏差,无法完全领略《红楼梦》所蕴含的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精髓。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译者在针对《红楼梦》的翻译策略选择上有着本质的差异,特别是在关键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方面,翻译往往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具体可以概括为直译与意译、保留与转换等翻译策略在经典文学翻译中的复杂作用。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坚守原著风貌,为西方读者保留了中国文学的原汁原味;霍克斯与闵福德译本则以西方读者为导向,虽然翻译的方向和模式有差异,但都在世界舞台上为《红楼梦》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 袁平 , 杨叶 . 论霍克斯译本《红楼梦》对中国文化的多维建构[J]. 宜春学院学报 ,2025,47(02):86-91.

[2] 牛婷婷 .《红楼梦》的海外接受度与文化差异对其传播的影响[J]. 名作欣赏 ,2025,(06):41-43.

[3] 邓煜 , 费洋 . 基于情感分析的《红楼梦》英译本读者接受度研究 [J]. 现代英语 ,2025,(01):124-126.

[4] 谢雯 . 论《红楼梦》中文化因素的翻译——以杨、霍英译本为例 [J]. 今古文创 ,2024,(44):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