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高职院校新商科专业“金课程”建设路径探析
王翠敏 刘芽南 李营营 王迪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6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发展趋势,高职院校新商科专业作为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商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课程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金课程”建设作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举措,在数字赋能的背景下,探索其有效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新商科专业“金课程”建设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金课程”内涵特征、建设标准及价值意蕴
1.“金课程”内涵特征
“金课程”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高水平、高质量、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其内涵特征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课程内容紧跟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课程评价科学合理,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2.“金课程”的建设标准
“金课程”的建设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目标明确,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需求;课程内容科学合理,结构严谨,能够体现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前沿动态;教学团队实力雄厚,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行业实践能力;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教材、课件、案例、实训基地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金课程”建设的价值意蕴重大
从学生成长角度,“金课程”以动态适应行业需求的内容、跨界融合的知识体系和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掌握数字经济时代所需的商业核心素养与数字应用能力。如融入直播运营、大数据分析等前沿内容,通过虚拟仿真、企业项目实战等形式,提升学生实践操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院校发展角度,“金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和品牌影响力的关键举措。优质的课程体系能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促进学校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同时,在课程建设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等,能推动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树立标杆。
从社会需求角度,“金课程”培养的新商科高技能人才,契合数字经济发展对具备商业知识与数字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些人才进入社会后,能为各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缓解数字经济时代人才短缺的困境,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对课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对教育教学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在这一背景下,课程建设面临着新的要求和任务。
新要求主要包括:课程内容需融入数字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能力;教学模式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工具开展教学活动;课程评价要采用数字化手段,实现评价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
新任务主要有: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为教学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加强教师的数字化培训,提高教师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建立数字化课程管理体系,实现课程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这为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1]。
(三)“三教”改革、“五金”新基金之间的政策动因、内在逻辑及未来路向
“三教”改革即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其政策动因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三教”改革的内在逻辑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教师是改革的关键,只有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推动教材和教法的改革;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优质的教材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教法是教学的手段,先进的教法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五金”新基建是指职业教育“金专业”“金课程”“金师资”“金教材”“金实训基地”建设。其政策动因是为了推动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五金”新基建与“三教”改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金课程”建设是“三教”改革的重要成果体现,而“三教”改革则为“金课程”建设提供了保障;“金师资”是“三教”改革和“金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金教材”是“金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金实训基地”则为“三教”改革和“金课程”建设提供了实践平台。
未来,“三教”改革和“五金”新基金将进一步深度融合,形成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三教”改革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智能化方向,“五金”新基金将加大对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教师数字化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以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2]。
(四)从产教融合、课程资源、教师素养、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构建路径体系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金课程”建设中,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和案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课程资源是“金课程”建设的基础,应丰富课程资源的类型和数量,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教师素养是“金课程”建设的关键,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数字化教学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课程评价是“金课程”建设的保障,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金课程”建设的路径体系。产教融合为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课程资源建设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支撑,教师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提升课程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课程评价又能反作用于产教融合、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师素养的提升。
二、新商科专业“金课程”建设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现有课程教学资源的质量、数量存在的问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商科专业的课程教学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数量上看,虽然部分院校已经建设了一些数字化课程资源,但总体数量仍然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许多课程仍然依赖传统的教材和课件,缺乏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新型数字化资源。
从质量上看,现有课程教学资源存在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的问题,无法反映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成果。部分数字化资源的制作质量不高,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课程资源之间缺乏有效地整合和共享,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教师数字化素养现状水平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其数字化素养直接影响着“金课程”建设的效果。目前,高职院校新商科专业教师在数字化意识方面,虽然大部分教师认识到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的认识不足。
在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年轻教师具备较好的数字技术基础,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数字工具开展教学活动;而部分年长教师则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难以适应数字化教学的要求。
在数字化应用方面,教师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许多教师虽然能够使用一些基本的数字工具,如 PPT、在线测试等,但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进行教学分析、个性化教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数字社会责任方面,教师的意识较为薄弱,对学生的数字伦理和网络安全教育重视不够。在专业发展方面,教师参与数字化教学培训的机会较少,缺乏系统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渠道。
(三)校企合作开发与应用课程情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获取优质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新商科专业已经与企业开展了合作,共同开发了一些教材、案例等教学资源。但从整体来看,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开发的资源数量有限,且应用效果不佳。
在教材开发方面,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往往存在内容与实际脱节、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在案例开发方面,虽然收集了一些企业案例,但缺乏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整理,难以有效应用于教学中。图片、课件及教具等资源的开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企业参与教学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方面的效果不理想。
(四)数智赋能课程评价改革的价值意蕴、基本取向与实施路径情况
数智赋能课程评价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它能够提高课程评价的准确性、客观性和效率,实现评价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数智赋能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取向是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强调评价的诊断性和发展性。在实施路径方面,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课程评价,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不够精准,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教师和学生对数字化评价的认可度还不够高,缺乏有效的参与度。
三、数字赋能新商科专业“金课程”建设路径
(一)课程资源建设
修订课程标准,融入行业企业“四新”(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完成课程知识树及知识点梳理,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明确支撑各知识点的资源类型、数量、结构等,加大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建设包括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案例库、题库等在内的多元化课程资源库。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定期对课程资源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资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二)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
加强数字技术培训,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数字化教学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鼓励教师实践应用数字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在线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等数字化工具和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
支持教师参与数字化教学研究,设立专项研究基金,鼓励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探索数字化教学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加强数字伦理和网络安全教育,提高教师的数字社会责任意识,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伦理和网络安全素养。
(三)深化产教融合
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了解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引入真实性企业生产案例,与企业合作开发教学案例库,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和业务流程融入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学结合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通过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课程评价改革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简评价指标,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筛选出关键的评价指标,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构评价模式,实现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领域的数字化课程评价。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成果等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分析,实现评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企业等,实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四、结论
数字赋能为高职院校新商科专业“金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构建科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明确“金课程”的内涵特征、建设标准和价值意蕴,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和任务,理清“三教”改革与“五金”新基金的关系,从产教融合、课程资源、教师素养、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构建路径体系,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建设与整合,提升教师的数字化素养,深化产教融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课程评价改革,不断提高“金课程”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新商科高技能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Z].http://www.moe.gov.cn,2019- 02.
[2] 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Z].http://www.moe.gov.cn,2019- 02.
[3]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 [Z].http://www.moe.gov.cn,2023- 07.
作者简介:王翠敏(1982- 7),女,河北省石家庄市,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职业教育
本论文为河北省教育厅 2024 年度河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数字赋能高职院校新商科专业“ 金课程” 建设路径探析;课题编号:
2024ZJJGGC38;选题编号:C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