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效协同机制探析
田运韩 解树华 张志超
海南工商职业学院 海南海口 570000
引言:
随着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的两大关键领域,二者协同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成效:教学管理主要负责教学活动的规划、实施与监督,确保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学生管理着重关注学生日常行为、思想状态和心理健康,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但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中,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缺乏联动,造成管理效能不足,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所以,建立二者的有效协同机制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协同的重要性
(一)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形成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一方面,教学管理通过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过程实施、实践教学组织等环节,聚焦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借助行为规范引导、思想价值塑造、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效率
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在工作范畴与管理对象方面存在交集,一旦双方缺少有效协同,极易产生管理重复、信息传递受阻等状况,造成管理成本攀升、效率下滑,而建立协同机制,推动信息互通、资源整合及工作流程优化,既能规避管理漏洞与矛盾,又能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的整体效能,让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更科学、高效。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效协同机制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组织架构协同体系,打破部门壁垒
高职院校需要搭建协同组织架构,消除教学与学生管理部门的隔阂,促进部门深度协作。
例如,高校要积极组建教学与学生管理协同委员会,成员涵盖教学管理负责人、学生管理负责人,以及骨干教师、辅导员代表,该委员会作为协调中枢 ,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集中研讨教学与学生管理的交叉难点问题并决策,会上,教学管理部门通报课程调整、实践教学计划等信息,学生管理部门反馈学生学习困难、思想动态,双方据此共同制定对策,例如针对学生反映的专业课程难点,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教师优化教学、增设辅导,学生管理部门同步开展思想引导与学习督促,依托这一协同架构,构建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模式,保障教学与学生管理目标统一、行动一致,夯实人才培养的组织根基。
(二)完善制度建设协同机制,规范管理行为
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应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管理制度,清晰界定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各环节的协同规范和工作流程。
例如,高校要积极制定《教学与学生管理协同工作章程》,明确跨部门协作的启动条件和处理流程,如某高校为解决学生课堂缺勤问题,设立了“学业预警联动机制”:教师定期向学生工作部门报送考勤数据,辅导员随即与缺勤学生沟通,根据不同情况分类处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由教学团队安排补课;对态度不认真的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和心理辅导,并将改进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另外,还可实施“双档案”管理办法,教学档案记录学生学业成绩,学工档案记录日常行为,通过信息化系统整合分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参考,如对于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教学团队加强实训指导,学工部门合理安排其课余活动,保障学生有充足精力备赛。
(三)加强师资队伍协同培养,提升育人能力
强化师资队伍协同培育是增强高职院校育人水平的关键举措,所以,高职院校应当构建教师培养体系,把教学能力提升和学生管理能力培养紧密融合。
例如,高职院校要积极构建衔接型教师培养机制,促进教学能力提升与学生管理素养培育的融合发展,打破“教师授课、辅导员管理”的传统分工模式,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推进:其一,借助跨部门协同培训推动角色互融,如部分院校可以定期开办“教学与学生工作融合研修班”,组织专业教师学习学生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实用技能,同时邀请辅导员参与专业课程设计及实践项目开发;其二,建立常态化协同教研机制。比如组建“课程思政与职业发展联合教研团队”,由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将学生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素材,以某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团队为例,其针对学生实习纪律问题,开发“工匠精神与职场规范”情景教学模块,既加深了学生的职业认知,又有效解决了管理难题;其三,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把学生管理参与度、跨部门协作成效等纳入教师评价指标。通过这种协同培养模式,教师能够更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辅导员也可以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推动教学与管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深度协同。
(四)创新协同教学管理模式,深化产教融合
创新协同教学管理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契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路径,所以,高职院校需强化与企业的合作,依据企业用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推动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精准衔接。
例如,院校要积极与区域龙头企业联合打造“校企协同育人中心”,在教学实践中,企业工程师走进《智能装备运维》等主干课程的实训课堂,将行业规范与安全生产标准嵌入技能教学;学生管理部门参照企业岗位素质要求,制定职业素养培育方案,通过“仿企业化班级管理”构建职场场景,锻炼学生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为保障育人实效,学校建立“双线反馈”机制:企业定期向教学部门反馈学生实习中的技术薄弱点,向学工部门反馈职业适应状况,据此,教学团队开设“设备故障诊断”等实战课程模块,学工团队针对沟通能力短板举办“职场情景模拟工作坊”;同时,校企共建“产教融合信息化平台”,实时共享学生课堂表现、实训成果和实习数据,其中教学管理部门据此优化教学进度,学生管理部门通过数据分析定位需要帮扶的学生并提供个性化指导。这种协作模式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教学与学生管理全流程联动,改变传统校企合作重技能轻素养的偏向,为培育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夯实制度支撑。
结束语
要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管理效率,核心在于推动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深度协同,通过搭建协同工作框架、健全协同制度体系、推进师资联合培养机制、到探索协同教学新模式,教师可以促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整合教学以及学生管理资源,凝聚强大的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 李杏娟 , 赵珊 .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挑战与应对策略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5,(10):177-180.
[2] 张凯丽.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性研究[J].科学咨询 ,2025,(06):227-230.
[3] 邓念国.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效协同机制探析[J].湖北教育 ( 政务宣传 ),2024,(0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