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舞台多维空间与叙事关系

作者

朱继承

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336

引言

戏剧艺术的本质在于同时运用空间与时间来构建虚构的故事世界,空间与时间是戏剧艺术最重要的存在方式。戏剧通过演员在特定剧场空间中表演,建构起叙事的时空场域;观众则置身其中,通过感知舞台空间来体验剧情所呈现的虚构世界。因此,舞台空间是一种叠加的复合型空间,既包括物质性的剧场空间,也包含表征性的想象空间。舞剧作为综合性舞台艺术,其空间设计对叙事节奏和情感表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舞台创作中,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电影化手法的引入,舞台空间的表现力不断突破传统限制。例如,现代数字技术冲破并改写了空间表现和叙事审美的既定规则,不仅对表演空间进行物质性改造,更通过空间隐喻来生产意义和呈现叙事内容,为舞台叙事带来新的可能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对舞台多维空间的创新运用引人关注,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一、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概述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取材于同名红色经典电影,故事背景设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剧中主人公李侠作为中共地下无线电情报员,长期潜伏在敌占区,与敌人展开智慧与意志的较量,最终英勇牺牲。该舞剧通过舞蹈语言再现了李侠与妻子兰芬在石库门里弄中的平凡生活、情报传递的紧张情节以及敌人审讯等关键场景,展现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与人性光辉。作为红色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创新的舞美设计和多媒体运用为研究舞台叙事提供了丰富素材。

二、舞台空间的设计与表现

舞剧的舞台空间设计是观众审美体验的核心。该剧在舞美布局上采用多层结构和动态装置,力图还原20 世纪 40 年代上海的城市氛围。例如舞台中央设置老式打字机与电波灯等道具,配以弄堂、石库门等场景元素,使观众仿佛回到历史现场。设计师利用分级平台和移动屏幕等手段,为舞台创造出立体纵深感。此外,导演融合了电影蒙太奇理念,将剧场空间切分为若干功能区,在有限的舞台上呈现多重时空场景。例如,演员在小范围区域内的并行演出,连续呈现了李侠与兰芬12 年夫妻生活的片段;通过时空交替的手法,将为营救李侠牺牲的战友故事插入剧情,并运用时间回环、拉长动作等形式,实现舞台叙事时间的延伸与静止。此类手法有效突破了传统舞台空间的线性限制,使得观众在有限空间内感受到了多元的时间流动。

在现代剧场技术的助力下,《永不消逝的电波》舞美设计大胆融合多媒体。影像投影和可移动背景的运用,使场景转换更加灵活;动态灯光与机械装置的结合,营造出逼真的时空转换效果。数字技术成为当代表演艺术“奇观化”的重要手段,剧场空间的物质改造和视觉呈现方式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该舞剧正是借助多层级的舞台空间布局和丰富的视听元素,为观众塑造出一个沉浸式的革命场域。例如,在表现李侠与兰芬温馨生活时,则以宽阔场景与柔和布景展现生活温情,这种空间明暗与大小的对比增强了情境的代入感。

灯光和音效作为舞台空间表现的重要组成,对塑造叙事氛围发挥了关键作用。《永不消逝的电波》开场即以昏暗不定的冷蓝灯光和急促的雷雨声交织,营造出紧张恐怖的潜伏氛围。正如舞剧评论指出,“忽明忽暗的灯影阴森诡异,阴暗潮湿的街道,疾风骤雨中的‘特务’,以及压抑窒息的声响和冲击力十足的音乐,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让观众迅速进入一种令人窒息、恐怖、压抑的情境氛围”。通过灯光明暗的跳跃和音效节奏的变化,舞剧将角色心理与叙事张力直观呈现:红色灯光烘托审讯室的肃杀气息,黄色灯光则突出平静生活的温暖柔情。音响效果方面,雨夜追捕的雷鸣枪响、战友情牺牲场景的凄婉乐曲,都恰如其分地强化了现场感。总体而言,《永不消逝的电波》通过舞美、灯光、音响的综合运用,将物理舞台空间与叙事情感高度统一,为叙事提供了强有力的语境支持。

三、空间与叙事关系

舞台空间不仅是叙事背景,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手段。舞剧采用的空间转换往往对应着时间的流逝和情节的转折。《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从宽敞的报社、旗袍店到狭窄的弄堂,每一次场景切换都暗示着时间节点和剧情进程的推进。当布景由明亮的居家空间切换到阴暗狭窄的审讯环境时,观众立刻感知到危机临近,叙事进入高潮。这种空间与叙事的同步变化正印证了叙事学理论:舞台上的“时空”不仅是角色行动的场所,更参与了情节构建,成为故事叙述的一个文化语境。

舞台空间的布局还直接影响叙事节奏。《永不消逝的电波》利用空间的开阔与紧凑来调节场景节奏:宽阔开放的场景往往用于表现希望与理想,节奏舒缓;而狭小压抑的空间则用于紧张对峙,节奏飞快。如雨夜追捕戏中迷宫般的小弄堂布局,使人物动作紧凑,冲突激烈;相比之下,兰芬与李侠在家中的场景则留有较大余白,给观众短暂的缓冲与情感共鸣机会。这种空间节奏的控制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剪辑,通过视觉空间的切换来制造叙事张力。由此可见,空间与时间在舞台上被有机结合,观众通过空间变化即能“读出”时间流动和情节发展。

同时,舞台空间在人物塑造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空间布置下,人物形象的侧面和情绪被不断揭示:例如李侠在窄小发报室中灯光凝聚,刻画出其专注执着;兰芬在家中温馨空间翩翩起舞,表达对家庭生活的眷恋。舞台空间的物理特征间接映射出人物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通过空间氛围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性格。这种空间与人物心理的共振效果,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更为立体真实,增强了观众的情感认同感。

四、导演与舞美理念

导演和舞美团队在创作中注重将视听效果与空间叙事相结合,实现艺术形式的创新转化。从导演角度看,该剧借鉴了电影语言的优势,运用灵活的时空剪辑与多重视角,让舞台呈现出电影感。在原舞剧演出中,这体现为场景幻灯、流动布景和多幕联动等手段,使平面舞台获得纵深运动的可能。导演还强调舞台布景与叙事内容的象征性,借助比喻与隐喻手法,揭示作品深层内涵。例如剧中反复出现的无线电信号灯不仅复刻时代元素,也象征着红色信仰始终闪烁。

从舞美设计角度看,设计师大胆采用多媒体和机械装置,突破传统平面舞台的限制。大屏幕投影和映射技术使得背景可实时变化,观众仿佛置身于不同历史场景;旋转平台和升降场景模块则增加了空间流动性。这种创新丰富了舞台多维空间的呈现方式,为剧情和人物塑造提供有力支撑。舞美视觉元素与灯光、音响相结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空间场景。

五、主题表达与深化

舞剧的主题围绕革命精神与人性表达展开。多维舞台空间的运用有效深化了这一主题内涵。在叙事时间经过空间畸变处理后,观众得以在不同场景之间切换,从而对革命者的牺牲与信仰有更全面的认识。杜渐评论指出,通过对情境氛围的强烈营造,该剧激发了观众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例如,当温馨的石库门生活场景突然被紧张的审讯室切断时,这种强烈反差让观众意识到革命者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为了信念甘愿放弃平静生活,主题因而更加深刻感人。

此外,舞台空间还引发观众对戏剧情感主题的思考。开场昏暗逼仄的空间让观众体会到敌人统治的恐怖,而宽敞开阔的后期场景则承载着对未来胜利的希望。这种空间上的明暗对比,使观众直观感受到革命者在平凡生活中也能展现非凡勇气的理念。整体而言,舞台多维空间设计将革命精神的崇高与人性温度融为一体,使主题表达既宏大又细腻,达到了引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六、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通过对舞台多维空间的巧妙运用,深化了作品的叙事与主题表现。它以灵活的空间切换和动态舞美,突破了传统舞台的平面叙事限制,将有限空间“无限”扩展;同时运用灯光和音效凸显时间推移与情感变化,使叙事节奏更为紧张有致。这一策略使剧中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可信,观众情感共鸣更为强烈,进一步突出和升华了革命主题。

对当代戏剧创作而言,本剧提供了重要启示:剧场空间本身即是叙事语言的一部分。创作者可以借助多媒体、机械舞台等技术,打破时空局限,通过时空叠加与畸变来丰富故事层次。同时,应重视空间与人物、情节的深度融合,挖掘环境对人物心理的映射作用,提升舞台表现力与感染力。舞台多维空间的探索为吸引年轻观众、创新戏剧表达开辟了新路径。正如舞剧电影版所展现的,融合影像与现场表演的新模式,利用多层次空间和视听效果为舞台叙事注入新的生命力。未来的红色题材舞剧可以在继承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更加大胆地利用空间与技术,创造具有时代感和国际影响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