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肖培东老师《老王》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王艳秋

济南大学文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 250022

摘要:本文以肖培东老师讲授《老王》的课堂实录为例,通过分析其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及课堂效果,探讨其在经典文本教学中的独特方法与价值。肖培东老师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文本细读等策略,成功激发了学生对《老王》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与语言艺术。本文旨在为语文教师提供经典文本教学的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肖培东;《老王》;教学策略;文本细读;情境创设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通过描写一位普通人力车夫的生活,展现了人性的温暖与社会的复杂。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老王》不仅语言质朴感人,而且思想内涵深刻,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与语文素养的重要文本。然而,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代与文化的隔阂,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肖培东老师的《老王》课例,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为我们提供了经典文本教学的成功范例。

一、营造课堂氛围,精准把握学情

课堂初始,肖培东老师以亲切自然的问候开场,瞬间拉近了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在毫无压力的状态下,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紧接着,肖老师巧妙抛出问题:“杨绛除了把老王称作‘老王’以外,还把他称作什么?” 这一提问,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们回忆文本内容的大门。学生们迅速沉浸于《老王》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老王的形象以及文中那些感人至深的情节。如此一来,肖老师成功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让整堂课得以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稳步推进。

考虑到学生或许已对《老王》的文本内容有所淡忘,肖培东老师特意留出时间,引导学生再次研读课文。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逐字逐句品味,不仅唤醒了沉睡的记忆,梳理出课文的主要情节,还牢牢抓住了关键要点,为接下来深入探究文本内涵搭建起稳固的知识阶梯。

为精准掌握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点,肖老师对同学们进行调查,大部分学生对《老王》兴致不高,仅有寥寥数人表达了喜爱之情。面对这一反馈,肖老师敏锐捕捉到其中传递的学情信息,迅速调整教学策略,决定从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短板入手,确保后续教学既能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能逐步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引导深入文本,聚焦语文核心

在获取学生对课文的初步反馈后,肖培东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表达对课文的真实看法。他通过提问“老王为什么对杨绛一家特别关心?”“杨绛对老王的态度是怎样的?”等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准定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难点,为后续的深度分析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生成基于自我思考与体验的个人语文知识。”基于此,肖老师格外强调本节课的语文属性。他巧妙引导学生将目光从课文表层情节,转移至语文学习的核心要素上。随后,肖老师深度挖掘课文中丰富的语文因素,从质朴无华却饱含深意的语言表达,到细腻入微、活灵活现的人物描写,再到含蓄蕴藉、余味悠长的情感抒发,逐一剖析,让学生真切领悟到这篇课文在语文学习领域的重大价值,不着痕迹地为后续深度文本分析以及语文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做好铺垫。

三、善诱启发思维,渐进激发思考

(一)以问导思:文本情感的深入

肖老师匠心独运,通过提问“老王为什么对杨绛一家特别关心?”“杨绛对老王的态度是怎样的?”等问题,瞬间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成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理解杨绛如何在平淡的语言中表达对老王的复杂情感。

(二)文本细读:语言艺术的探究

在引导学生剖析《老王》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肖培东老师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运用得炉火纯青。课堂上,他以极具亲和力的姿态,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核心。肖老师引导学生留意杨绛笔下细腻的语言描写,像“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般平实却饱含深意的语句,让学生从中真切体会到杨绛对老王深深的同情与关怀。

肖老师凭借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如“从这些描述中,能看出老王生活的哪些不易?”“杨绛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巧妙地帮助学生梳理出课文潜藏的情感脉络。学生们在思考与交流中,逐渐明晰老王悲惨的命运遭遇,以及杨绛内心深处那份难以言说的愧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在对语句的斟酌探讨中得到锻炼,归纳能力也在梳理情感脉络时悄然提升,在潜移默化间实现了语文素养的进阶。

(三)情感升华:主题思想的挖掘

肖培东老师深知经典文本《老王》中杨绛的情感表达与写作技巧蕴含着巨大魅力,便着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堂上,他化身细腻的文本解读者,带领学生逐字逐句深挖内涵。杨绛笔下简洁有力的语句、细腻含蓄的情感抒发,在肖老师的剖析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对老王复杂情感的精准传递。

肖老师以“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为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他带领学生分析杨绛写下这句话时的心境,从用词的精准到情感的层层递进,让学生领悟到杨绛对老王深深的愧疚。同时,肖老师巧妙延伸,引导学生透过这一情感,窥探文本背后深刻的人性关怀与社会反思。在肖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不再是简单地阅读文字,而是真切触摸到经典文本的灵魂,文学鉴赏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四)深度探究:文本内涵的挖掘

针对杨绛对老王的愧怍,肖培东老师巧妙施展教学智慧,以细腻入微的文本分析,为学生拨开重重迷雾,揭开文本背后隐藏的深层奥秘。课堂上,肖老师聚焦关键语句,尤其对“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展开深度剖析。他引导学生拆解句子,从“幸运的人”与“不幸者”的鲜明对比入手,深挖杨绛用词背后的深意。在肖老师的讲解下,学生们逐渐领悟到,杨绛用这种看似波澜不惊、平淡质朴的语言,实则饱含着对老王悲惨境遇的深切同情,更隐藏着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在这一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中,学生透过这一难点的突破,深刻洞察到经典文本《老王》蕴含的厚重思想内涵。与此同时,肖老师的教学方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转换视角,从多个维度审视文本,自主探寻并挖掘文本字里行间潜藏的深层意义,为今后解读同类经典作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以问深入文本,细读育发情怀

肖培东老师的问题引导、文本细读和情感升华等教学策略,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兴趣,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初中语文经典文本教学提供了实践启示:其一,实施学情导向的问题链设计。教师应基于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链,通过渐进式引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阅读能力。其二,强化文本细读的语言艺术鉴赏。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语言特色、叙事技巧和情感表达,在细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其三,注重情感教育的价值引领。通过创设情境、情感共鸣等策略,帮助学生领悟文本的深层意蕴,培养其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这些经验对提升初中语文经典文本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肖培东老师的《老王》课例,展示了经典文本教学的独特魅力。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他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与语言艺术。这种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值得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65.

[2]杨绛.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