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造价概算中的风险识别与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董鑫龙
江苏恒泰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江苏 无锡 214400
1 水利工程造价概算的多维度风险识别
1.1 自然环境维度风险
水利工程多建于河流、山谷等区域,地质勘察难度大,受勘察设备精度、勘察范围限制,前期勘察数据可能存在偏差。若施工中发现与勘察报告不符的地质问题,需增加地基处理、防渗帷幕等工程内容,直接导致造价增加。暴雨、洪水、台风、严寒等极端天气会导致施工中断,延长建设周期(工期每延长 1 个月,可能增加管理费、设备租赁费等间接成本 0.5%-1% );同时,极端天气可能破坏临时设施,需重新建设,进一步增加投资。河流径流量、泥沙含量、水位等水文指标若超出设计预期,可能导致设计方案调整,如扩大泄洪通道、增加清淤设备、加高坝体等,进而引发概算调整。
1.2 经济市场维度风险
水利工程对钢材、水泥、砂石、沥青等主材消耗量极大,这些材料价格受市场供需、原材料成本、运输费用等因素影响,波动幅度较大。近 5 年我国水泥价格年平均波动幅度为 8%-12% ,钢材价格因国际铁矿石价格与国内政策调控,年波动幅度可达 10%-18% ,而主材费用占概算比例约 40%-50% ,直接导致造价偏差。水利工程建设需大量专业技术工人与普通劳务人员,人工工资受区域劳动力供需、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技能水平要求影响,年均涨幅约 5%-8% ,若概算未考虑此类涨幅,会导致人工费用超支。大型设备是水利工程施工的核心工具,其租赁费受设备保有量、燃油价格、设备折旧率影响,波动幅度可达 10% 以上;设备采购价格受技术升级、供应链稳定性影响,也可能出现超概算情况。
1.3 技术设计维度风险
若前期勘察范围过小、数据精度不够,或设计方案未充分考虑工程实际需求,会导致设计漏项或方案优化。设计方案若未进行多方案比选,可能选择技术难度高、造价成本高的方案。水利工程建设中,因施工场地限制、新技术应用、业主需求调整,可能发生技术变更。据统计,水利工程平均技术变更率约 5%-8% ,每一项重大技术变更都可能导致造价增加 3%-5% ,若变更管理不规范,易引发概算失控。
2 水利工程造价概算多维度动态调整机制构建
针对上述多维度风险,传统“静态固化”的概算模式已无法适应需求,需构建“风险监测- 评估分析- 精准调整- 审批执行- 跟踪反馈”的全流程动态调整机制,从五个层面实现概算动态管控。
2.1 构建多维度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动态调整的前提是实时掌握风险变化,需围绕自然、经济、技术、政策、管理五个维度,建立可量化、可监测的指标体系,明确监测频率与预警阈值. 按风险维度分类设置指标,自然维度设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极端天气天数、水文指标偏差率;经济维度设主材价格月环比涨幅、人工工资调整幅度、贷款利率变化值;技术维度设设计变更次数、设计漏项金额、标准更新影响度;政策维度设环保标准调整等级、土地补偿标准涨幅、税率变化幅度;管理维度设概算偏差率、变更审批及时率、信息传递延误次数。根据指标变化速度确定监测频率,经济类指标(如主材价格)每月监测1 次,自然类指标(如地质、天气)每周监测1 次,政策类指标(如法规、标准)实时跟踪,管理类指标每季度监测1 次。设置分级预警阈值(蓝色、黄色、红色),例如主材价格月涨幅超 5% 触发蓝色预警,超 8% 触发黄色预警,超 12% 触发红色预警;设计变更单次增加投资超1000 万元触发黄色预警,超3000 万元触发红色预警,预警后立即启动调整流程。
2.2 明确分类型动态调整内容:聚焦风险影响核心费用项
动态调整需聚焦受风险影响最大的核心费用项,按风险类型明确调整内容,确保调整针对性。地质条件变化导致的地基处理、防渗工程费用,按实际工程量 × 概算单价调整;极端天气导致的工期延长费用,按延长天数 × 日均管理费、设备租赁费调整;水文条件变化导致的设计方案调整费用,按新方案与原方案的造价差额调整。主材价格波动导致的费用,按实际消耗量 × (当前价格 - 概算价格)调整;人工成本上涨导致的费用,按实际用工量 × (当前工资 - 概算工资)调整;融资成本变化导致的费用,按贷款金额 × (当前利率 - 概算利率) × 贷款期限调整。设计漏项导致的费用,按漏项工程的实际造价调整;技术变更导致的费用,按变更前后工程量差额 × 概算单价调整;标准更新导致的费用,按新设备、新工艺的额外投资调整。环保政策升级导致的生态设施费用,按新增设施的设计造价调整;土地补偿标准提高导致的费用,按实际用地面积 × (新补偿标准 - 原概算标准)调整;税率变化导致的费用,按计税基数 × (当前税率- 概算税率)调整。
概算编制错误导致的偏差,按实际核实的正确金额调整;过程管控不到位导致的超支,按责任划分确定调整额度(如施工单位擅自变更导致的超支,由施工单位承担,不调整概算)。
2.3 采用分场景动态调整方法
根据风险类型与影响程度,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组合调整方法,避免盲目调整。价格指数法:适用于主材、人工、设备等价格波动风险,以国家或地方发布的价格指数为依据,调整公式为:调整后费用 Σ=Σ 原概算费用 × (当前价格指数 / 概算时价格指数)。例如某工程原概算水泥费用 1000 万元,概算时价格指数为 100,当前价格指数为 112,则调整后水泥费用 =1000× (112/100) =1120 万元。实际工程量法:适用于地质条件变化、设计变更导致的工程量增减,按监理、业主、设计单位共同确认的实际工程量 × 概算单价计算调整额。例如原概算地基开挖量 10 万立方米,实际因发现软弱夹层需多开挖 2 万立方米,概算单价 200 元 / 立方米,则调整额 1=2×200=400 万元。专家评估法:适用于难以量化的风险(如极端天气导致的工期延长间接影响、政策调整的隐性成本),组织造价、技术、政策专家组成评估小组,根据风险影响程度打分(如工期延长 1 个月,评估增加管理费 0.8% ),确定调整额度。
结束语
水利工程造价概算的风险识别与动态调整,是应对工程建设不确定性、保障投资效益的核心环节,更是推动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的关键支撑。总之,水利工程造价概算管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方协同发力,以精准的风险识别为基础,以科学的动态调整为手段,以严格的执行落地为保障,方能有效控制投资偏差,确保水利工程在发挥防洪、灌溉、供水等核心功能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为国家水安全战略的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李艳宁 . 水利工程造价超概算的原因与对策探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36):160 -162
[2]李艳青 . 水利工程造价在设计阶段的优化分析[J]. 珠江水运,2021(5):46 - 47
[3]储正刚.水利水电工程造价控制及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3,51(8):184 -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