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

作者

马海漫 张志伟 张蓉

济南市技师学院

一、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发展前景

1.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技工院校与实体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技工院校承担技术人才培养任务,实体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岗位。这种合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不仅提升了学生就业率,还促进了技工院校与实体企业的协同发展。产教融合则强调将技能培训、素质提升等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融合、有机衔接,通过技工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整合双方优势资源,着力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企业精准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

2.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技能人才培养”等议题受到广泛关注。国务院相继出台《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各地技工院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与产业结构布局,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坚持需求导向,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与此同时,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实体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需求持续增长,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深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是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未来也将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发展现状

1. 产业覆盖面较为狭窄

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目前技工院校的合作对象大多集中于当地的龙头企业和知名企业。在毕业季、实习期等重要时间节点,这些企业会从技工院校招聘大量人才。然而,技工院校与其他中型企业、小微型企业的合作相对较少,导致产业合作覆盖面较窄。一方面,随着市场的发展,部分中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当前这种合作模式不利于校企双方的长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和知名企业的人才需求数量及专业方向存在局限性,不利于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联动发展。

2. 合作机制不尽完善

由于技工院校与企业的社会分工不同,技工院校主要负责专业化技术人才的培养,企业则侧重于人才招聘和使用,双方在评价机制、价值导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推进过程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具体表现为,技工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等环节,企业的参与度较低,未能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设性作用。此外,技工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分歧,导致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自身用人需求难以得到全面满足。

3. 合作模式较为单一

当前,校企合作主要采用技工院校开展职业技能教育、企业提供实训机会和场地的传统模式。在这种单一的合作模式下,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互动,资源共享程度较低。从技工院校角度来看,由于不了解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和发展动态,容易出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从企业角度而言,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改变,由于资源共享不足,企业往往需要对新入职的技术型员工进行二次培训,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4. 合作动力不足

尽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本质上是一项互利共赢的事业,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校企双方的合作动力明显不足,合作成效欠佳。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一旦投入与产出失衡,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参与积极性。长此以往,企业难以获得直接有效的收益,技工院校也无法持续稳定地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导致双方合作推进缓慢。

三、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优化策略

1. 拓展产业覆盖面,促进协同发展技工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教学资源与专业优势,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与实训机会。一方面,除加强与龙头企业、知名企业的合作外,积极拓展与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的合作空间,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与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合作方案,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商业化项目,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促进学生与企业的紧密对接,使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提升专业技能,同时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2. 建立完善合作机制,提升合作质量

技工院校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过程中,应着力构建完善的合作机制,畅通沟通渠道,提升合作质量。通过定期举办项目汇报会、召开联席会议等多种沟通形式,及时了解校企双方的合作需求与存在问题。邀请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契合。

同时,引入先进的技术工具与管理方法,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全过程监控与动态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合作流程,提高合作效率,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 拓展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打破传统合作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渠道,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由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将企业最新的技术成果、行业动态与实践经验融入教学过程,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

推行“引企入教”“引才入校”等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技术项目,学生在参与项目实践过程中提升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企业则借助院校的科研力量与人才资源,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升级,实现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协同共进。

4. 提升素养技能,激发合作动力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不仅是人才培养层面的合作,更是文化、管理、职业素养等多维度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育人机制,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工作环境与职业要求,适应工作节奏,缩短入职后的适应期,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与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创新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通过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丰富合作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校企双方的合作获得感,激发合作动力,实现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从教学实践成果来看,技工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为企业输送符合需求的专业化人才,还能有效降低企业的招聘和用人成本,实现技工院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技工院校与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合作,持续优化合作方式,创新合作模式,为企业输送更多高质量、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推动双方共同进步、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佑镁,王海洁,王旦,等 .ChatGPT 赋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多重角色与实践路径[J]. 电化教育研究,2024(1):76-83.

2. 谢德新,单雪荣 .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生存挑战、自我适应及实现路径 [J]. 职教论坛,2024(11):108-114.3. 薛维忠,张春明,佀妲 .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20(6):39-434. 丁晨 . 从适应到引领: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出路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5359.5. 姚玲 .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升级表征与发展路径[J]. 职教论坛,2019(2):22-27.山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研课题“技工院校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