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育”“童”行:小学班主任情感沟通与班级凝聚力塑造研究

作者

陈一凡

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教育集团金斗路小学 安徽合肥 230051

引言

契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关注情感体验”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加强集体建设”的政策导向,班级凝聚力作为学生健康发展基石,其情感培育维度亟须探索。本文立足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聚焦情感沟通的核心作用,探究其如何超越常规管理,成为塑造积极班级生态与深厚集体认同的有效路径。

一、心鉴童真,日记漂流汇情思

孩子的内心世界细腻丰富,但往往不知如何表达或羞于启齿。“日记漂流”提供了一个安全、温暖的倾诉通道。它不同于传统日记,而是让孩子们在一个共享的本子上轮流书写,彼此倾听心声。班主任作为“漂流”的守护者和引导者,既能敏锐捕捉个体情感脉搏,又能巧妙地将散落的童真心语编织成连接全班的“情思之网”,让理解与共鸣在无声的传递中滋养班级凝聚力。

我在班里放了一个封面画着星星月亮的“心情漂流本”。规则很简单:每天一位同学带回家,可以写任何想说的话——开心的事、烦恼的小疙瘩、对同学的感谢,甚至画幅画,第二天悄悄放回教室书架。不署名,但鼓励大家阅读前面同学写的内容,并在后面空白处画个小符号(比如笑脸、星星)表示“我看到了”或“我懂”。起初内容很简短,比如“今天体育课赢了,好爽!”。直到有一天,本子上出现了一段话:“昨晚爸妈吵架了,声音好大,我躲在被子里哭了。希望他们明天能和好。”后面紧跟着出现了好几个温暖的符号,还有一个同学画了个拥抱的小人。第二天,竟然有同学回应:“我爸妈以前也吵,后来就好了。别怕。”更有意思的是,隔了几天,另一位同学写了件小事:“今天看到XX(未指名)弯腰捡起了走廊的纸团,谢谢你,让我们的‘家’变干净了!”这种基于漂流本上流露的真情实感,我适时在班会轻描淡写地提起:“最近漂流本里,我读到好多温暖的小故事,有分享快乐的,有互相安慰的,还有默默发现别人闪光点的,真好。”慢慢地,本子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孩子们更愿意分享心事,也更关注同伴的情绪。课间常能看到他们围在一起安静地翻看漂流本,眼神交流中多了份心照不宣的默契。一本小小的日记,成了流淌情感、汇聚理解的小溪流,无声地将孩子们的心拉得更近,班级氛围也变得更加柔软和包容 [1]。大家开始意识到,原来每个人心里都有柔软的地方,彼此看见、彼此理解,心就自然贴在了一起。

二、心桥共筑,家校情境融体验

小学班主任的情感沟通,特别是与家庭的联结,是塑造班级凝聚力的核心。所谓“心桥共筑,家校情境融体验”,关键在于创造真实、可感的共享情境,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情感互动,再将这份体验自然融入班级,使家校的情感共鸣成为班级的粘合剂。这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或任务布置,重在情感流动与共同记忆的塑造。

比如,我设计了一个“家庭情感任务盲盒”活动。周末,每个学生随机抽取一个密封的“任务卡”带回家,需要与一位家长共同完成。任务很简单但触及情感,例如:“请爸爸妈妈讲一件你婴儿时期让他们最感动的小事,并一起画下那个画面”、“互相写下对方三个让你感到温暖的瞬间,折成小星星带回”。周一,我们不直接汇报“任务”,而是利用晨会或班会,让孩子们自愿分享完成过程中的小故事或感受。有个孩子抽到“回忆一次最温暖的拥抱”,他妈妈在纸条上写“去年你发烧,妈妈整夜抱着你,你迷糊中用小脸蹭我,像只小猫”。孩子读时有点害羞,但全班都安静了,好几个孩子小声说“我妈妈也这样”[2]。接着,我们顺势引导孩子们把带回的“小星星”贴到班级的“温暖树”上,匿名分享里面的暖心话。活动后,孩子们课间常围着“温暖树”看,彼此间的眼神多了份理解,对“家”和“班集体”的情感也奇妙地交织在一起。这个“盲盒”制造了家庭内部的情感对话契机,而班级则成为这些温暖片段的“放大器”和“融合器”,无形中拉近了孩子之间、家校之间的距离。

三、情燃星火,哲思童议启智慧

班级凝聚力不只是热热闹闹,更在于共同思考、碰撞智慧的火花。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有自己朴素的“哲学问题”和对世界的看法。班主任要做的,是抓住这些日常小事里藏着的“大问题”,点燃他们思考的小火苗,让全班一起在讨论中明事理、生智慧。这种基于真实困惑的集体思辨,最能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被倾听,也自然把大家的心聚拢了。

班里经常出现一种情况:讲台上总堆着没人认领的铅笔、橡皮,越积越多,最后都成了“公共垃圾”。我决定不直接批评或规定,而是把它变成一次讨论。班会课,我拿起那盒生锈的铅笔问:“同学们,你们看,这些‘无家可归’的小文具,它们心里会想啥?我们该拿它们怎么办?”孩子们一下子来劲儿了。有人说:“它们肯定很伤心,主人不要它们了。”另一个反驳:“也可能是自己粗心弄丢的!”这时有个孩子冒出金句:“老师,我觉得就像公家的东西,大家都觉得不是自己的,就不心疼了。”我立刻抓住这点:“哇,你提到了‘公家’和‘心疼’,那‘公家’的东西是不是就该没人管呢?我们班算不算一个‘小家’?”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该设个“失物招领处”好好管,有的建议把还能用的文具消毒后放进“共享文具盒”给急需的同学 [3]。最后,我们一起定了个“彩虹文具驿站”的方案,选了负责人,还约定要爱惜。这次讨论后,不仅讲台干净了,孩子们对“班级是我家”有了更实在的理解——不是空喊口号,而是从怎么对待一支铅笔开始,自己琢磨出的道理,大家更愿意遵守和爱护。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以情感为纽带,通过构建真诚对话平台、融通家校体验、激发集体智慧等沟通策略,能深度唤醒学生的共情力与归属感。这种基于心灵联结的凝聚力塑造模式,为构建温暖、和谐、富有生命力的班集体提供了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促进学生社会性情感能力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晓双 . 搭建沟通美丽桥梁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之沟通艺术 [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0,(12):0208-0208.

[2] 张聪 . 情感性班集体建设 : 从可能到可为 [J]. 河南教育(基教版)(上),2020,(01):30-30.

[3] 韦春凤 . 小学班主任如何提高班级凝聚力 [J]. 电脑乐园 ,2021,6(03):0191-0191.

作者简介:

陈一凡(1995 年2 月-),女,汉族,安徽亳州人,安徽三联学院学士,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