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王敏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第二中学517000
引言
初中教育阶段属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认知能力及基础知识积累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很难做到将抽象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此种情况亟需教师冲破固有的教学范式,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重点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使他们深入领悟学科的本质内涵,还要促使学生自觉遵照行为规范,从而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加强。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探索
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对于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促进其人格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教材内容大多表现出抽象化的倾向,其中某些法律条文以及基本概念由于太过理论化而显得枯燥乏味,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大环境下,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来开展生活化教学实践,既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符合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实际需要。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能有效缩减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同中学生认知之间的距离,促使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伦理规范,这种教学手段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性,促使课堂互动效果得到改善,从而为全方位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汲取生活源泉,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道德法治教育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把它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青春期青少年常常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以及探究欲望,这种心理状态有利于个人成长,不过要是没有实际体验,就有可能因为不懂法律而违法。这门课要培育学生的伦理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引领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遵纪守法的社会一员,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冲破传统讲授模式的束缚,助力学生拓宽知识范围,加深认识层次,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2 选用生活化素材以拉近距离
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把现实场景放进课堂操作当中,创建理论与实际相融合的学习环境,这是培育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途径,也是符合个性化发展需求的重要根基。在此期间,教师应该用专业术语来阐述教学内容,而且要更新各种教学手段以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选取一些贴近生活的典型例子加以剖析。这样就能使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形成较为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全面梳理日常生活里的典型案例,找出那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素材,从而达成教学内容同实际状况的有机联系,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综合素养。
2.3 生活化作业设计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
课程结束的时候,老师一般都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以此来加强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点的印象,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背诵或者做习题这样的课后任务,是很难真正提高学习成效的,要想使知识得到更加深入的吸收,就需要更新作业的设计方式。一方面,把写论文纳入到平常的作业范围之中,促使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去做专题研究。另一方面,可以设计出包含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实践任务,促使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变。围绕“创建和谐家庭”这一主题展开教育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规划一项以生活实际为依托的操作任务,促使学生动手为家人烹制一道家常菜肴,通过参加此类环节的学习进程,学生会切实体会到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辛劳,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自动承担起部分家务事务来减轻家庭的负担,这种联系实际情境的教学方式既有益于学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又可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与发展。
2.4 组织生活实践助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在生活化教学框架之下执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候,教师要着重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引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有关知识,从而达成核心素养的全方位提升。设计生活化活动的时候,要全面考虑课程目的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保证活动内容既符合学生的经验又便于他们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进而促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例如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服务社会”第二框题来说,教师应当深刻阐述服务社会的重大意义,而且带领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行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典型的日常生活事例展开分析,比如参加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或者担任交通疏导员等等,深入探究这些行为给学生个人成长带来的长远影响以及隐藏的价值。教育工作者可以从社会进步和自身价值实现的双重角度去引导学生思考,突出志愿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公民素质方面的重要意义。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教师要规划实践环节并且带领学生参加实际的社区服务项目,经过调研得到当地养老机构、独居老人以及抗战老兵等有关信息,安排学生定时去社区做实地探访,在真实的场景里体会助人为乐的道理,全方位整理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成长经历和自我提升途径,这种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有益于加深学生对社会责任的了解和认同程度。
2.5 提升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评估功能可以协助学生准确找出自身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而且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推行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要创建起一套系统的评价体系,以此来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当展开“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主题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我为祖国发展建言献策”这样的实践探究活动,促使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而且通过改良评价机制来巩固学习成果。教育实践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来改善教学成果,把演讲内容同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联系起来,着重培育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观察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操作技能的表现,依靠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师就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个别化的引导,进而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并加强其迁移应用的能力,推动学生对于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的认知与解决能力。
结语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具有实际操作性且直观的学习环境,通过日常生活实例的引入,教师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加强课堂互动频次,进而改善教学成果。此法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及核心能力的提升,还能促使他们把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慢慢形成起科学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 严冰薇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J]. 读写算 ,2023(21):146-148.
[2] 张娟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3(Z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