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外法语教学中融入法语影片《小尼古拉》的实践探讨
袁雪宜
武汉晴川学院 湖北武汉430204
近年来,外语教育领域普遍强调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与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与传统以语法和翻译为主导的课堂不同,现代二外教学需要更多真实语境输入和多模态支持。影视作品作为集语言、文化、情境和情感于一体的综合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手段。法国影片《小尼古拉》以其轻松幽默的情节、贴近日常的语言和鲜明的文化色彩,特别适合应用于二外法语课堂。本文将结合二外学习者特点,探讨如何将该影片有效融入教学,并分析其优势与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理论基础
1. 情景交际教学法
“情景交际教学法是一种以实际情景为基础,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的教学法。”(高洁 :2024)该理论强调在“使用”中学习语言,而不仅是掌握语言规则。影片片段天然具有交际情境,可作为模拟真实交流的语料。例如,尼古拉和同学在课堂上的互动、家庭聚餐时的对话,均能为学习者提供真实语境,帮助其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和语言迁移。
2. 多模态学习理论
影片同时呈现语言、影像、动作、表情和背景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通道获取信息。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理解难度,还能增强记忆。例如,当学生看到教师责备尼古拉的画面时,即使没完全听懂法语,也能凭借画面推测语义,从而实现“语境 + 语言”的协同学习。
3. 二外学习者的特点
相较一外学习者,二外学习者的课堂时数有限、接触环境受限、学习动机波动较大。影片的引入能够弥补输入不足,并在情感层面提升学习兴趣。例如,轻松诙谐的情节容易拉近学生与法语的心理距离,降低“语言焦虑”,同时增强课堂参与度。
二、《小尼古拉》作为教学素材的优势
(一)语言层面
台词以简洁的日常口语为主,句子结构多为直陈式,符合二外法语初级水平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任宇鑫 : 2025)。包含常见校园词汇和家庭表达,与教材主题(学校、家庭、朋友)高度契合。对话真实自然,提供了丰富的语音语调样本,利于模仿与跟读。
(二)文化层面
展现 20 世纪法国中产家庭的生活方式(如家庭聚餐、郊游、节日习俗),为跨文化比较提供素材。呈现法国传统教育模式,如教师惩罚方式、课堂秩序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法国的教育文化。儿童视角的叙述方式让文化差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与共情。
(三)情感层面
情节轻松幽默,能激发学生观影兴趣。主角尼古拉的童真与调皮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使其产生代入感。影片的情绪色彩丰富,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调动情感共鸣,增强记忆。
三、教学实践路径
在二外法语教学中,影片《小尼古拉》的融入不能停留在“播放影片”这一表层,而应通过任务驱动与分阶段实施,将影片片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资源”。其教学实践路径可分为课前导入、课堂实施和课后拓展三个环节。
(一)课前导入1. 背景引入
教师通过影片海报、剧照或预告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进行预测性讨论。例如:Qui est le personnage principal ? 这种“预测式提问”能激发学习兴趣,也为课堂观影营造语境。
2. 关键词汇与表达准备
针对影片片段涉及的场景(如课堂、家庭、朋友),教师预先设计词汇表。学生通过“匹配练习”“图片—词汇对照”等活动初步掌握。
3. 激活已有知识
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的校园经历,用简短法语句子表述,如Quand j’étais petit(e)。这一环节既能为影片主题作铺垫,也能自然引出复合过去时和未完成过去时的语法点。
(二)课堂观影与任务设计
课堂观影应以“片段化”和“任务化”为核心,避免学生陷入被
动观看状态。
第一步是整体理解。播放 1–2 分钟片段(例如尼古拉在课堂上闯祸的场景),要求学生用关键词记录所理解的情节。组织小组交流,用法语复述 Qu’est-ce que Nicolas a fait ? 教师进行简单总结,确认学生对情节的基本理解。
第二步是精听与语言操练。重播片段,暂停在重点对话处,让学生听写关键词。教师呈现字幕,与学生共同核对,重点讲解生活化表达,如 se disputer avec,通过句型转换、替换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内进行口语操练。
第三步是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尼古拉、老师、父母等人物,复现影片场景。教师可设置任务:角色视角改写,让学生从“老师的角度”复述同一事件;即兴对话延伸,片段结束后,继续即兴表演“如果父母知道了,会说什么?”这种互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迁移能力。
第四步是思辨与文化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法校园教育方式,如“惩罚方式”“师生关系”等。通过跨文化讨论,学生不仅练习语言,还能深化文化理解。
(三)课后拓展
1. 写作任务
学生撰写日记或书信,例如 “Une journée avec Nicolas”,重点训练复合过去时和描写类表达。
2. 创意改编
学生小组合作改写影片片段结局,或者续写“尼古拉的暑假”,并在课堂上进行短剧表演。这不仅锻炼语言输出,也锻炼合作与创造力。
3. 跨文化比较任务
布置小论文题目:“中法校园生活的相似与差异”,要求学生结合影片和个人经验,撰写对比性文章。
四、教学效果与挑战
(一)积极效果
有助于动机提升,影片轻松有趣,显著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有助于语言能力提高,通过多模态输入,学生在听力、口语方面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明显增强;有助于跨文化意识增强,通过比较讨论,学生更能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
(二)主要挑战及对策
存在语言难度差异,部分台词语速快或含双关,教师应提前选择合适片段,并提供注释;学生存在“看电影”心态,学生可能只当作娱乐,教师需设计明确任务,如听写关键词、回答问题;教学时间有限,整部影片播放不现实,建议采用“片段化教学”,结合课文主题。
将法国影片《小尼古拉》融入二外法语教学,不仅能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语言输入,还能通过多模态渠道促进理解,通过情境交际活动提升表达能力,并通过跨文化比较拓展国际视野。其价值不仅在于“观影”,而在于教师对影片的科学选取与任务化设计。未来研究可在更大范围内考察不同影片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影响,并探索系统化的影视教学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 高洁. 情景交际教学法应用于高校法语教学的路径探析[J]. 大学,2024(08)
[2]任宇鑫.法国影视作品融入法语语言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影报,20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