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邓广峰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沧州 0621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强调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赋予了新时代乡村建设新的内涵与更高要求。和美乡村不仅是物质富足的乡村,更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幸福的乡村,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体现。在这一宏伟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之一,其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助力乡村产业升级、人才培养、文化繁荣、生态治理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和巨大潜力。探索高职院校深度融入和美乡村建设的创新路径,对于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提升乡村发展品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 高职院校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1.1 提供关键人才支撑,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和美乡村建设亟需大量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爱农村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能够紧密对接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需求,定向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旅游管理、农村电子商务、智慧康养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开展面向村干部、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工程,有效缓解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能力不强的困境,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1.2 输出应用技术成果,驱动乡村产业振兴。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经验,其专业设置往往紧密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教师团队在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商运营、乡村环境治理技术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研发和推广能力。通过建立乡村文化交流工作站、乡村技术服务团队等形式,将先进适用技术直接输送到田间地头和企业车间,助力提升乡村产业科技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3 赋能乡村治理与文化发展,提升乡村内涵品质。高职院校在文化艺术、社区服务数字治理等领域拥有专业优势。可以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体系优化,协助制定村规民约,推广数字化治理平台,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通过组织师生开展乡村文化调研、非遗保护传承、乡土文艺创作、乡村美育教育、乡风文明宣讲等活动,激活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2 高职院校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创新路径

2.1 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精准对接乡村需求链

2.1.1 对接乡村开展文化服务:以服务学校所在地周边区域乡村发展需求为导向,与张庄子中学、营子镇团委等多元主体对接,开展系列活动,如 2025 年暑期“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对乡村青少年开展普通话培训、规范字运用、红色经典诵读辅导及展演等系列活动,激发了乡村青少年说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与运用水平。利用河北省推普基地优势与乡村中小学开展文化交流,为乡村师生开展普通话专题培训,从诵读技巧提升等方面分享经验,并进行示范诵读表演,《英雄归来》《不朽》等精彩篇目的诵读激起观看师生热烈的情感共鸣,邀请中学师生到大学汇报演出,增强了中小学师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自信,提高了运用能力。

2.1.2 技术攻关助力:结合前期对乡村特色民宿、中小企业、种植园等进行的调查,师生利用专业特长与企业形成合力,针对乡村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如特色产品外包装设计、企业广告语拟定、民宿智慧化管理等,开展协同攻关,进一步打开中小企业宣传思路,提升乡间民宿管理水平,加速技术成果在乡村落地转化。

2.2 深化“数字技术赋能”,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2.2.1 直播水平升级: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师生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乡村产业、治理、文化各领域。如为农产品直播人员提供技术扶持,对乡村农产品网络销售人员进行直播语言的规范化辅导,一起进行助农直播,提升产品网络销量。

2.2.2 建立“两微一抖”助农平台:建立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微博账号等,打磨形式新颖的网络宣传及直播内容支持,公众号分期宣讲沧州乡村特色旅游、历史文化、非遗传承等资源,拓展直播销售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及销量。

2.2.3 数字治理与服务平台:计算机专业师生为乡村信息化设备管理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协助部分乡村开发或应用智慧党建、村务公开、便民服务、平安乡村监控等数字化平台,提升治理效能和服务便捷度。同时协助对泊头六合拳等乡村非遗、古建、民俗进行数字化保护、展示和传播,运用电子音像留存、数字博物馆、新媒体传播等技术,进行数字文化传播传承创新,拓展乡村文化影响力。

2.3 聚焦“文化传承与创新”,塑造和美乡村独特魅力

2.3.1 数字化传统文化保存:沧州幼专师生深入乡村,实施 " 乡愁记忆工程 ",开展乡村口述史采集、村志数字化编撰、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挖掘与传承等文化保育行动,如听取县文化教育负责人讲述南皮县政治家、教育家张之洞及献县文化名人纪晓岚突出的政治文化贡献,革命先烈马本斋、黄骅烈士的英雄事迹,河间诗经村的诗经文化传承等,以微电影、短视频方式记录并通过网络扩大宣传,将其转化为和美乡村建设的软实力和吸引力,提升历史文化的现实影响力。

2.3.2 “非遗工坊”与文创开发:艺术专业师生与乡村非遗传承人合作,建立“非遗工坊”。系统记录、整理非遗技艺,并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对传统工艺、民俗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开发具有沧州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延长文化产业链,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同时对部分村庄村民活动场所、村史馆、休闲广场、庭院等进行微改造、精提升,提升乡村美学品位。

2.3.3 乡风文明建设行动:师生协助部分村庄制定、宣传、践行文明公约,参与策划组织乡村文化节、邻里互助活动,帮助撰写家风家教、科技兴村等良好乡风墙绘;讲解“六尺巷”“罗威饲犊”等和睦乡邻及孝老爱亲的历史故事,宣讲沧州好人的感人事迹,促进文明和谐乡风形成。

2.4 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筑牢和美乡村生态基底

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助力乡村实现生态宜居。网络推介沧州乡村特色旅游景点如大运河风光、乡土特色农家小院等,吸引京津旅游资源;参与乡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治理和村民培训,并对当地村民进行日常管理,有效改善了农村水环境质量,打造洁净舒适的宜居环境。

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中,高职院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精准服务,利用数字技术为乡村植入智慧基因,聚焦文化传承创新塑魂铸形,服务绿色低碳发展守护生态本底,高职院校能够开辟出一条具有职教特色的、富有成效的创新服务路径。这些路径的核心在于以需求为导向、以协同为纽带、以创新为驱动。唯有如此,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将自身的教育资源、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的磅礴动能,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下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精彩篇章,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贡献不可替代的职教力量。

参考文献:

[1] 蒋育聪,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守护乡村文化 [J]. 文化产业,2025-03-15

[2] 张湘娥,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教育服务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探究 [J]. 科教文汇,2025-03-12

作者简介:邓广峰(1968--3),男,汉族,河北省沧州人,学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课题项目:2025 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乡村全面振兴背景的高职院校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创新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20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