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干道噪声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孙立辉 汪思 赵庆
湖北跃华检测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引言
随着城市交通网络不断扩展,交通干道噪声污染对居民生活与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会引发听力损伤、心理焦虑等问题。交通干道噪声污染的分布并非随机,而是呈现特定的时空规律。明确其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对精准识别污染热点、优化噪声防控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是开展城市噪声治理工作的基础。
一、交通干道噪声污染监测方法与数据基础
(一)监测方案设计
交通干道噪声监测需科学设计方案以确保数据代表性。监测点位布设覆盖不同类型交通干道,包括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等,兼顾不同路段功能特征,如商业区路段、居民区路段、工业区路段等。每个监测点设置于道路两侧敏感区域,如建筑物窗前、人行道等,确保反映人群实际暴露水平。监测时段涵盖不同时间段,包括早高峰、午间、晚高峰及夜间,连续采集完整周期的噪声数据,记录同步交通流信息与气象条件,为后续分析提供全面数据支撑。
(二)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采集采用符合标准的声学监测设备,设备需经过校准以保证测量精度。监测设备记录噪声等效声级等关键参数,同步采集交通流量、车型构成、车速等交通数据。原始数据需经过预处理,去除设备故障、突发干扰等导致的异常值,确保数据有效性。通过数据标准化处理,统一不同监测点、不同时段的数据格式与统计方法,构建结构化数据库,为时空特征分析奠定数据基础,保障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二、交通干道噪声污染时空分布特征解析
(一)时间分布规律
交通干道噪声污染在时间维度呈现显著变化规律。不同时段的噪声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高峰时段因车流量大、车辆行驶密集,噪声水平显著高于平峰时段 [1]。早高峰与晚高峰的噪声特征存在区别,晚高峰可能因车辆怠速、频繁加减速等因素导致噪声峰值更高。夜间噪声虽整体低于日间,但部分路段因大型车辆通行增多或路面维修施工等,仍可能出现较高噪声值。一周内不同日期的噪声水平也有差异,工作日噪声普遍高于休息日,反映交通活动强度的时间变化对噪声的直接影响。
(二)空间分布特征
交通干道噪声污染的空间分布呈现梯度变化特征。沿道路纵向分布上,噪声水平随距离道路中心线距离增加而逐渐降低,形成明显的衰减梯度,衰减速率受道路宽度、周边建筑物高度及绿化状况影响。道路交叉口因车辆启停、转弯等操作,噪声水平高于直线路段。不同类型干道的噪声水平存在差异,快速路因车速快、车流量大,噪声污染范围更广;主干道因混合交通流多,噪声成分更复杂。道路周边环境对噪声分布影响显著,建筑物密集区域易形成噪声反射叠加,导致局部区域噪声水平偏高。
(三)时空叠加特征
交通干道噪声污染的时空特征存在叠加效应。特定路段在特定时段会形成噪声污染热点,如商业区主干道晚高峰时段,因车流量大、人流密集、商业活动噪声叠加,成为噪声高值区域。不同季节的噪声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夏季因开窗通风,人群对噪声敏感度更高,而冬季可能因车辆冷启动等因素导致噪声强度变化。长期来看,随着交通流量增长与城市发展,噪声污染的时空分布范围可能逐渐扩大,部分区域的噪声超标时段延长,呈现动态变化趋势[2]。
三、交通干道噪声污染时空分布影响因素与管控策略
(一)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交通干道噪声污染时空分布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交通流特征是核心因素,车流量增加直接导致噪声水平上升,大型车辆占比高的路段噪声值更高,车速变化通过影响发动机噪声、轮胎噪声改变噪声强度。道路条件影响噪声传播,路面材料的降噪性能不同,沥青路面噪声通常低于水泥路面;道路纵坡较大的路段因车辆爬坡时发动机负荷增加,噪声水平偏高。周边环境因素包括建筑物布局、绿化隔离带等,建筑物的遮挡与反射会改变噪声传播路径,茂密的绿化植被可通过吸声、隔声作用降低噪声传播距离。
(二)污染管控技术措施
针对交通干道噪声污染时空特征需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在时间管控上,合理调整交通管制措施,如高峰时段优化信号配时减少车辆怠速,夜间限制高噪声车辆通行。空间管控上,在噪声污染热点路段设置声屏障,选择高效吸隔声材料,根据道路与周边建筑距离优化声屏障高度与长度 [3]。道路工程措施包括采用低噪声路面材料,通过改善路面纹理结构降低轮胎噪声;优化道路线形设计,减少急弯、陡坡等易产生高噪声的路段特征。对敏感区域实施交通分流,引导部分车辆绕行,降低核心区域交通压力与噪声水平。
(三)长效管理机制构建
构建交通干道噪声污染长效管理机制需多维度协同,完善噪声监测网络是长效管理的基础支撑,需建立覆盖主要交通干道的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布设监测点位实现噪声数据的动态采集与传输。定期更新噪声污染时空分布图谱,清晰呈现不同时段、不同路段的噪声污染特征,对超标区域及时触发预警响应,为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强化规划管控需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科学布局交通干道与居民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区域,通过设置合理的防护距离或构建绿化隔离带降低噪声影响;新建道路规划时充分避让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从空间布局上减少噪声污染源与敏感目标的直接接触。加强交通执法管理需聚焦人为噪声源管控,严格查处车辆违法鸣笛、超限超载等易引发噪声超标的行为,规范夜间道路施工审批流程并强化现场监管,减少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的噪声污染。
结语
交通干道噪声污染时空分布特征解析揭示了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研究明确了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噪声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提出的管控措施可实现精准治理。实践中需结合城市交通特点与噪声分布特征,优化监测网络与防控资源配置。通过科学识别时空规律、实施针对性管控,能够有效降低交通干道噪声污染影响,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舒适度。
参考文献
[1] 马韵 , 黄仕英 . 2018~2023 年北海市交通噪声污染分析及防治 [J]. 清洗世界 ,2024,40(10):111-114.
[2] 俞黎明 . 南京市典型道路交通噪声三维分析 [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42(1):150-152.
[3] 黄峰 , 吕相龙 , 殷承启 . 南京市主城区快速路噪声污染调查与防治措施 [J]. 环境与发展 ,2019,31(0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