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支持的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探索
陈小卫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商业幼儿园 444200
引言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感支持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能够为幼儿营造温暖、安全的成长环境,促进其情感、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然而,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中,存在重知识传递、轻情感交流,家园互动形式化等问题,导致情感支持不足,影响共育效果。基于此,探索基于情感支持的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对于优化家园共育工作,实现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基于情感支持的幼儿园家园共育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
(一)情感支持在幼儿园家园共育中的理论依据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发展受微观、中观和宏观等多层次环境系统的交互影响,家庭与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微观环境,其协同互动对幼儿发展至关重要。情感支持能够促进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中观环境。依恋理论指出,幼儿早期形成的安全依恋关系对其后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家庭与幼儿园共同提供的情感支持,有助于幼儿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增强其安全感与归属感。此外,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个体的内在潜能,在幼儿园家园共育中给予幼儿和家长情感支持,能够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与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
(二)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中情感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中情感支持存在明显不足。在沟通方式上,多以事务性信息传递为主,如通知接送时间、活动安排等,缺乏对幼儿情感需求、家长教育困惑的深入交流。例如,家长会往往侧重于汇报幼儿的学习表现,而忽视与家长探讨幼儿的情绪变化、心理需求等问题。在共育活动方面,形式较为单一,多为亲子手工、运动会等技能展示类活动,缺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的活动设计,难以满足幼儿和家长的情感互动需求。同时,部分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信任与理解,导致家园沟通存在障碍,无法形成有效的情感联结,影响家园共育的效果和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基于情感支持的幼儿园家园共育创新模式构建
(一)构建多层次情感沟通机制
建立多层次的情感沟通机制是实现基于情感支持的家园共育的基础。首先,完善日常沟通渠道,除传统的家园联系册、家长会外,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例如,通过班级钉钉群、幼儿园专属APP,教师可定期分享幼儿在园的情感表现、成长点滴,如幼儿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时的喜悦、遇到困难时的坚持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情感动态。同时,鼓励家长分享幼儿在家的情感故事,促进家园之间的情感交流。其次,开展深度对话活动,如设立“家长倾诉日”“教师答疑会”,针对幼儿情感发展、家庭教育中的困惑等问题,组织家长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深度交流,倾听彼此的想法与需求,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构建良好的家园情感沟通氛围。
(二)设计以情感培养为核心的共育活动
设计以情感培养为核心的共育活动,能够有效增强家园之间的情感联结,促进幼儿情感发展。在亲子活动方面,开展 “情感主题亲子日”,如 “感恩有你” 亲子活动,通过亲子共同制作感恩卡片、分享感恩故事,培养幼儿的感恩之情;组织“亲子情感绘画”活动,让幼儿与家长用画笔描绘彼此的爱,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在家长培训活动中,融入情感教育专题内容,如邀请专家开展“幼儿情感发展与家庭教育”讲座,指导家长了解幼儿情感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情感教育方法;举办“家长情感教育经验分享会”,鼓励家长分享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幼儿情感支持的成功经验与困惑,促进家长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成长,提升家长的情感教育能力,从而更好地在家庭中给予幼儿情感支持。
(三)建立家园情感支持互助网络
建立家园情感支持互助网络,能够整合家庭与幼儿园的资源,形成情感支持合力。幼儿园可成立“家长情感互助小组”,根据家长的需求与兴趣,划分不同主题小组,如“幼儿情绪管理小组”“亲子沟通技巧小组”等。小组成员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分享情感支持经验与困惑,互相提供帮助与建议。同时,教师作为专业指导者,参与小组活动,给予科学的指导与支持。此外,幼儿园还可与社区、专业机构合作,引入外部资源,丰富情感支持内容。例如,联合社区开展“家庭情感日”活动,邀请心理咨询师为家长和幼儿提供情感咨询与辅导;与公益组织合作,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幼儿等特殊群体的情感支持项目,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家园情感支持互助网络,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更全面的情感支持。
(四)完善情感支持导向的家园共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理论强调,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教育实践改进的重要依据。基于情感支持的家园共育模式,需构建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从目标导向、过程监控、结果反馈等环节形成闭环管理。该评价体系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纲领,结合情感支持理论框架,通过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家园共育中情感支持的落实成效。
在评价指标设计上,采用三级指标细化评价内容。一级指标围绕幼儿情感发展、家长教育能力、家园协同质量展开;二级指标则进一步分解,如幼儿情感发展下设情绪调节能力、社会交往情感、自我认知情感等维度;家长教育能力涵盖情感教育策略运用、亲子互动质量、家园沟通主动性等方面;家园协同质量包含沟通机制有效性、共育活动参与度、资源共享程度等。以幼儿情绪调节能力为例,可通过观察幼儿在冲突情境中的应对方式、情绪表达的合理性,结合家长记录的居家情绪波动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评价方式上突破传统单一模式,采用 “三维度 + 双路径” 模式。三维度即教师评价、家长互评、幼儿行为观察;双路径包括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通过建立幼儿情感成长档案,记录日常活动中的情感表现;家长可通过线上平台定期提交家庭情感共育日志,实现动态跟踪。总结性评价则结合学期末的情景模拟测试、家园共育案例分析等方式,全面评估共育成效。例如,设计“家庭情感互动情景模拟”,由家长与幼儿共同完成任务,观察亲子间的情感支持行为,作为评价依据。
结束语:
基于情感支持的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探索,是提升家园共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多层次情感沟通机制、设计情感培养活动、建立互助网络与完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增强家园之间的情感联结,为幼儿提供更优质的情感支持。在今后的实践中,应不断深化对情感支持在家园共育中重要性的认识,持续创新共育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家园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为幼儿的身心健康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小梅 . 基于情感支持的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探索 [J]. 考试周刊 ,2025,(06):152-155.
[2] 杨艳玲 . 微信群赋能家园共育的家长满意度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24.
[3] 王蓝馨.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园亲师关系现状的个案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