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准职业人”的培养
陈萍
福建省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本文为第十期漳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准职业人”培养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号:zdy24216
摘要:就业率是判断中职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显性指标。为切实提升中职院校机械专业学生就业率,顺利补齐机械化水平直线提升下,日益明显的机械专业人才需求缺口。本文将立足于“准职业人”培养角度,以有效保障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契合行业用人需求为工作主线,提出针对性教育模式调整策略,包括厘清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思路;强化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力度;重视技能训练创新模式构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等,以供借鉴。
关键词:中职院校;职业培养;机械专业;“准职业人”;预备上岗
引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今天,机械制造业进入全新领域,诸多先进技术如:3D打印机器人等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中,机械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发生转变。如何有效规避就业“高开低走”状况,持续提升就业成功率,已然成为行业研究重点。而基于“准职业人”的培养视角展开的专业培训模式调整,便可凭借行业需求的全方位摸清,持续不间断地培养接地气人才,最大程度弥补行业人才缺口问题。由此可见,积极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中职机械专业“准职业人”培养面临的问题
受新质生产力作用影响,我国制造业逐渐向智能化变革。作为高科技生产模式典型代表,智能制造具有全流程、全覆盖定制化特征。在此背景下,机械专业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具体进行“准职业人”培养期间,却依旧面临如下两方面问题,对人才输出起到明显阻碍作用。
一方面,表现为培养目标与市场行业需求脱节。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入了解,仅将培养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传授之上,对综合素质培养存在忽视。而对于智能制造行业而言,既需要具有高精尖技术专业能力的人才,又需要具有扎实团队交流合作以及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中职机械专业学员在毕业之后,很难向智能制造领域进军,行业竞争力相对薄弱[1]。
另一方面,表现为实践教学受限。机械制造是实践性较强的行业领域,行业发展需要应用型、实践型经验人才,而想要持续积累丰富经验,需借助诸多实验机会,来助推个人实操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然而,受部分中职院校场地时间、设备条件不足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存在明显不足,无法高质量对接学生事前需要无法提前对真实的工业环境及生产流程进行接触,也使得机械毕业生在顺利毕业进入职场后,需要较长的自我适应周期。
二、机械专业“准职业人”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厘清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思路
新时期背景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需致力于为社会持续输出具有扎实机械工程知识、自动化控制知识、先进技术应用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在具体实现专精“准职业人”培养思路设定期间,中职院校需基于正向、逆向结合等手段,依据逆向设计+正向落实的推进思路,以行业需求为工作出发点,针对性实现准职业人要求指标点调研,并结合现实调研数据,优化整体教学大纲,从而建立具象化“准职业人”培养目标体系(见图1),以此为后续更具针对性的实现培养工作,落实贯彻职业教育与核心培养目标提供正确方向指引。
(二)强化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力度
1.结合市场要求、培养人才
在现代技术广泛应用之下,机械制造行业发生一定变化,中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充分基于市场要求,实现机械专业课程内容优化调整,适当在机械制造教学基础之上增加自动生产线、机器人制造等内容占比,通过全新课程体系植入,强化其“准职业人”素质[2]。
2.基于工程应用、规划实践教学
中职院校需严格基于能力本位原则,有意识推动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一方面,从教材改革视角出发,通过将理论及专业教学两门课教材一体化等措施,重点强调工程应用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在教学形式上,也要积极创新,尽可能打破专业课及实践课的相互独立地位,并安排专业课与实践课交叉落实,从而确保能够通过边学边做,顺利获得个人能力的总结提升。除此之外,考虑到实践教学考核尤为重要。作为“准职业人”能力考核的重要评判指标,在实现实践考核体系健全期间,中职院校需充分借助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考核设计原则,实现考核部署,确保能够更为详尽地对实验教学成果进行检验,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推动《车削技能实训课程》课程检验期间就计划,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如内孔加工、车削特形面、外锥面、表层装饰等均设立独立性较强的考核标准,从而保证后续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的人才培养工作,使得所有学生均能够成为职业预备性人才,快速补齐行业发展的人才短板问题,确保短板木桶效应不会出现。
3.强化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引入真实生产任务
为更精准地实现准职业人培养,通过针对式就业指导,提升学生个人行业生存能力,除加强实践教学介入比重外,中职院校还要重视人才链和产业链的融合,自觉深化与企业的合作联系,通过与企业密切交流,建设稳定性强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使其能够真实情感地感受现实工作环境及生产流程。同时,真实生产任务引入也必不可少,为进一步锻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中职院校要学会积极放权,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企业代表性机械加工、机械装配调试任务中,后续可通过实操,深化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重视技能训练创新模式构建
作为切实提升学生职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技能训练创新模式构建必不可少。因此,为强化机械专业“准职业人”培养效果,新时期背景下,中职院校需以“知识+技能”为核心支撑,重视技能训练创新模式的构建,完善人才培养布局。
1.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
创建模拟度高的仿真实训平台尤为重要。中职院校可通过成熟的仿真软件,创建仿真实训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之上就能够突破空间限制,感受到在企业实操的魅力。同时,在实训平台之上,还要加速促动学生与市面上全新的机械工艺及技术进行接触,通过全新技术的使用,帮助其熟练掌握机械操作技巧,后续能够最大程度实现设备利用。不会因实操能力不足,而致使就业竞争力被削弱,延长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期[3]。
2.推动情景化教学
情境化教学实践可通过真实工作场景模拟,帮助学生在最接近现实工作场景之中完成专业技能学习,在系列性任务完成推进环节,学生不仅可持续获得机械技术知识亦能够进一步对问题解决能力进行锻炼。在具体实践期间,为保障情境化教学设计更为合理,教师需与企业紧密交流,进一步对企业新技术、新工艺进行了解,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教学内容同步式升级,保障能够通过递进式教学情景设立,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引导作用,使其能够更为沉浸式的实现知识运用体验,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工作应用之中的价值。与此同时,还需正视多媒体教学介入价值,通过多媒体教学持续演示,创造情境化教学环境,为教学实效提升奠基,如在车加工教学期间,教师就可通过多媒体引入等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等手段,细致化对车削加工等系列过程进行模拟,并详细对于加工实践要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能够更为具体地于加工原理以及相关数据的事项有着直观认知,确保后续再投入工作实践中,能够快速上手,保障工作实效,成为优秀的职业人。
3.丰富校内技能竞赛体系
为持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通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多方位培养,为其成为准职业人奠定基础。中职院校还要正视技能竞赛锻造“准职业人”的熔炉价值,自觉丰富校内技能竞赛体系,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激发学生奋进意识。
具体实践期间,中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开展小型及综合型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为实践锻炼提供机会,从而达到学生技能水平持续提高的最终目标。
同时,为保障竞赛人才培养助推器价值能够得到最有效激发,还要从竞赛内容科学设置、竞赛保障机制健全完善等两方面出发,完善竞赛布局。针对竞赛内容科学设置而言,要充分对接行业发展需要,既重视对先进制造技术,如工业机器人应用的考核,亦重视传统机械制造技能的考核,确保参赛选手拥有全面覆盖的专业技能。此外,还要尽可能设置层次丰富的综合性任务,进一步对于参赛选手的综合创新思维进行考察,如:可在竞赛初期着重将考察重点放在选手是否能够独立实现常规零件简单加工之上,随后设立递进式考题给选手创造复杂性高的机械产品设计任务,鼓励选手能够充分利用多元技能实现全新的创新制造,细致化对选手的综合能力进行考察。针对竞赛保障机制而言,还要细致化对竞赛规则、竞赛流程、评分标准进行明确,严格避免因打分差异的出现,而致使竞赛进度停滞不前,甚至影响“准职业人”评判的公正性。
4.重视跨学科整合教学
单一机械专业技能培养已无法高质量对接行业快速发展需要,故而,中职院校需积极求变,以持续为社会输出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工作主线,通过跨学科整合教学力度的持续加强,为学生发展打基础,给学生就业成功做准备。在具体实践环节,要统筹整合机械专业与计算机专业、自动化专业相关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式技能训练模式,确保能够通过多元学科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技术能力,即便后续在工作实践之中遇到困难,也能够自觉从多角度出发,凭借创新思维的有效激活,快速实现问题解决,真正在多元变化的工业环境之中取得成功,成为称职的“准职业人”[4]。
(四)其他辅助措施
辅助措施的实现可从师资队伍强化、保障措施完善等两个方面入手,为育人、化人工作深化发展持续保驾护航。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院校要积极出台鼓励政策,鼓励教师重视实践参与工作。通过亲身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及改造提升自身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后续指导学生之中,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辅助效应,不会因个人知识技能短板问题的出现,而致使学生培养效果受损。除要做好外培工作之外,内引工作也尤为重要,中职院校要加强人才引入力度,通过企业技术人才的持续引进,夯实师资队伍,确保在后续教学之中,兼职教师可通过自身扎实的实践经验,促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生产实际,真正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学习提供实战性指导,使其顺利变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准职业人”。
2.完善保障机制
为确保所有机械专业学生均能够拥有平等的准职业人变身机会,中职院校还要以职业能力均衡发展为工作主线,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不会出现人才培养断层等问题。其一,需将重点放在中职学生资助帮扶体系完善上,相关人员需全方位对于机械专业学生家庭状况进行了解,并聚焦家庭状况略差的学生现实需求,基于当地政府资助帮扶政策,制定与学生职业成长息息相关的资助帮扶制度,确保能够通过学习指导、资金保障等多层面出发,为学生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使其更有底气变身为“准职业人”,不会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致使发展后劲不足。其二,需将关注点放在班主任团队优化上,考虑到班主任属于院校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的重要沟通桥梁,对于学生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还要自觉优化班主任团队,以队伍组成结构分析为工作切入点,通过班主任评价制度完善,打造出顺利打造出优秀且专业的班主任团队,确保引导作用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真正为学生目标树立自信,建立奠定基础,成为更为合格、更为成熟的“准职业人”,高质量对接市场深度发展需要。其三,还要重视准职业人基地建设力度的加强,尽可能加大实训基地投入力度,并广泛覆盖机械、模型制造等多个专业领域,确保实训场所育人的辅助价值更为明显。同时,还要加大虚拟仿真软件等利用力度,鼓励学生充分借助虚拟仿真软件,实现具体的加工及装配模拟操作,后续能够通过实操水平提升,最大程度夯实能力基础,蓄足就业底气,成为工作领头羊。
结论:综上所述,为做好“给学生发展打基础,给学生持续学习打底子,给学生就业成功做准备”三手齐抓工作。文章基于能力本位提升原则,以工作人才持续输出为导向,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优质的机械专业准职业人为工作主线,提出的“准职业人”培养措施,便可通过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共同进步,为专精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提供有益参考与启示,值得其他学科人才培养工作广泛地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帅.基于“岗课赛证”的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5,54(01):225-227.
[2]陈章.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学校机械专业技能训练模式创新[J].模具制造,2025,25(01):100-102.
[3]潘路奇.工匠精神融入机械专业开放教育的价值与路径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06):94-98.
[4]陶伟,杨开淼.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武夷学院学报,2024,43(09):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