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栽培技术科学应用及病虫害防治关键举措的阐述探讨
郑宏斌
天津市蓟州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天津蓟州 301900
小麦,作为全球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在确保全球粮食安全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产量与品质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更与种植栽培技术的科学性以及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性密切相关。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如何精准应用栽培技术,高效防控病虫害,成为提升小麦生产效益的关键课题。
一、小麦科学种植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依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种植制度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在北方冬麦区,应选择抗寒、抗旱、抗倒伏且高产优质的冬性或半冬性品种,如济麦 22、鲁原 502 等;在南方麦区,可选择耐湿性强、早熟的春性或弱春性品种。
播种前对小麦种子进行处理,包括晒种、拌种等环节。晒种能打破种子休眠,提高种子活力,选择晴朗天气将种子摊开晾晒 2-3 天;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使用含有杀虫剂(如吡虫啉)和杀菌剂(如咯菌腈)的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或用多菌灵等药剂按比例拌种,晾干后即可播种。
1.2 整地与播种
对小麦进行深度耕作和细致的耙地是实现高产的关键。在完成前一季作物的收割之后,应立即进行深度耕作,通常耕作深度应达到 25-30厘米,这样可以破坏犁底层,优化土壤的结构,并提高土壤的保水和保肥性能。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施用基础肥料,每亩土地需要施用 2000-3000 公斤的腐熟农家肥、50 公斤的过磷酸钙、15 公斤的尿素以及10 公斤的硫酸钾。土地整理完成后,必须保证土壤表面是平坦的,没有明显的阴暗和坑洼。
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不同品种的特性来确定最适合的播种时间。在北方的冬麦区,播种时间通常是从 9 月下旬到 10 月中旬,而南方的麦区则是从 10 月下旬到 11 月中旬。为了确保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出苗,需要合理地控制播种的数量。通常,每亩的播种量应在10-15 公斤之间,而播种的深度最好控制在3-5 厘米之间。
1.3 田间管理
小麦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需要大量的肥料,因此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应进行合理的施肥。在小麦的苗期阶段,与灌溉相结合,每亩土地应追加施用尿素 5-8 公斤,以促进麦苗的分蘖生长;小麦的拔节期是其关键的肥料需求时期,每亩土地需要追加尿素 10-15 公斤和硫酸钾 5-8公斤,以增加其结穗的可能性;在孕穗阶段,可以通过叶面喷洒 0.2% -0.3% 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来增强植物的逆境抗性,并提升籽粒的饱满度。
二、小麦病虫害防治关键举措
2.1 常见病害及防治
2.1.1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是对小麦高产和稳产构成主要威胁的病害,它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大类,而这些病害的病原菌主要是条形柄锈菌、隐匿柄锈菌和禾柄锈菌。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叶子或茎秆的表面会出现黄色或红褐色的疱疹状病斑,这些病斑就像被铁锈覆盖一样;随着疾病的进展,病斑开始逐步破裂,释放出大量的锈褐色粉状夏孢子,这些孢子会随风扩散,从而使病害迅速扩散。
在制定防治策略时,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首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锈病的品种是最经济且有效的方法,例如对抗条锈病的“中麦 175”和对抗叶锈病的“石麦 22”等;接下来,通过合理地规划种植的密度,确保田地内有良好的通风和光照,以及降低湿度,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可以选择使用15% 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000-1500 倍液或 25% 的丙环唑乳油 3000 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2.1.2 小麦白粉病
该病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引起,主要侵染小麦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形成近圆形的白色粉状霉斑,随着病情加重,霉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融合,形成大面积的白粉层,后期白粉层转为灰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闭囊壳),严重时叶片发黄干枯,植株生长发育受阻。
防治时需结合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优先选择抗白粉病品种,如“周麦27”“济麦22”等;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避免植株徒长,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在发病初期,每亩使用 25%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40 毫升,或 12.5% 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 克,兑水30 公斤均匀喷雾,重点喷施叶片正反两面。
2.2 常见虫害及防治
2.2.1 蚜虫
在小麦的生长周期中,蚜虫是主导的刺吸型害虫,其中常见的种类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以及禾谷缢管蚜。蚜虫利用其刺吸式的口器吸取小麦嫩组织的汁液,这导致了叶片的卷曲、黄化和生长的停滞。
在进行防治时,应该结合绿色和化学的方法:首要任务是及时清理田地和附近的杂草,从而破坏蚜虫的生活和繁殖环境;接下来,通过利用蚜虫对黄色的吸引力,悬挂黄色的粘虫板来诱杀;当虫害刚开始出现时,可以选择使用 10% 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稀释 1500-2000 倍,或者 2.5% 的溴氰菊酯乳油稀释 2000-3000 倍进行喷洒防治。特别是在叶片的背面和心叶区域,可以加入适量的中性洗衣粉以增强药液的附着性。
2.2.2 麦蜘蛛
危害小麦的麦蜘蛛主要有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前者喜阴湿环境,后者适应干旱条件。麦蜘蛛多聚集在叶片背面刺吸汁液,被害叶片出现密集的黄白色小斑点,严重时整片叶发黄干枯,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
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除草,破坏麦蜘蛛的生存环境;早春结合浇水震落虫体,降低虫口密度;选择无风的早晚时段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三、小麦种植栽培与防治技术发展趋势
3.1 精准化种植技术推广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深度整合,小麦的种植正在快速地向更加精确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实际应用中,田间布设的传感器网络可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养分含量、pH值等墒情数据,结合气象站获取的光照、降雨、风速等环境参数,通过构建的小麦生长动态模型进行智能分析。
3.2 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升级
在消费市场对绿色、有机农产品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正经历革命性转变。生物防治领域,以苏云金芽孢杆菌(Bt)、白僵菌为代表的微生物农药,因其对靶标害虫特异性强、对环境友好的特性,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释放赤眼蜂、瓢虫等天敌昆虫,可有效控制蚜虫、麦蛾等害虫种群数量。物理防治方面,太阳能杀虫灯、性诱捕器等设备利用害虫趋光性、趋化性特点,进行定向诱杀,降低虫口密度。
结语:
小麦科学种植栽培技术科学应用及病虫害防治关键举措的有效实施,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核心。通过品种选择、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科学种植栽培技术,以及农业、化学、生物相结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能够显著改善小麦生长环境,降低病虫害危害。
参考文献:
[1] 朱训泳 . 南京市六合区小麦生产常见问题解析 [J]. 湖北植保 ,2019,000(001):57-59.
[2] 刘晓红 , 贾迎春 . 小麦精确定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J]. 农家科技 ,2019,000(009):38-
[3] 李庆杰 . 论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J]. 农家科技 ,2019,000(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