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地市党媒如何挖好政务报道“富矿”
郭嘉琪
漯河日报社
引言:
地市党媒肩负着传播党的声音、引导舆论方向以及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职责,其时政报道直接影响党的方针政策在地方的贯彻落实效果。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传媒生态格局,给地市党媒时政报道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政务信息如同一座蕴藏着巨大价值的“富矿”,包含着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解读、民生服务以及监督问政等内容。但传统的政务报道存在诸多问题,如传播力不足,难以让政务信息广泛传播;受众覆盖有限,无法触达更多有需求的公众;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互动性弱,不能满足公众参与和表达诉求的愿望;价值挖掘也较为浅层,未能充分发挥政务信息的作用。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创新策略,有效挖掘政务信息的核心价值,提升传播效果和公众满意度,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新媒体对地市党媒时政报道的影响机制
(一)新媒体技术重塑时政报道传播生态
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地市党媒时政报道生产和传播环境。智能化内容生产工具让编辑记者能快速处理海量信息,精准识别时政热点与舆论焦点,显著提升报道时效性和针对性,算法推荐机制依据用户阅读偏好和行为数据,实现时政内容个性化分发,打破传统媒体“一对多”单向传播模式。同时移动互联网技术打破时空限制,使时政报道可随时随地触达受众,形成全时段全方位信息传播格局,这种技术驱动的传播生态重构,不仅提高时政报道覆盖效率,也为地市党媒精准服务本地受众提供有力技术支撑[1]。
(二)多元化传播渠道对报道模式的变革影响
新媒体平台多样化发展促使地市党媒时政报道模式产生深刻变革,微博具备即时性特征可让突发时政事件第一时间发布并跟踪,微信公众号有深度阅读属性适合做政策解读与背景分析,短视频平台通过生动形象视觉呈现增强时政报道感染力。这些差异化平台特性要求地市党媒针对不同渠道制定对应内容策略,从过去 " 一稿多投 " 转变为 " 一源多用" 精细化运营模式,跨平台协同传播形成了立体化报道矩阵,同一时政主题在不同平台呈现不同表达方式与传播效果。这种多渠道融合不仅扩大时政报道影响范围,还促使地市党媒在内容创新和传播策略上更注重受众细分与精准定位。
二、新媒体时代政务报道的价值挖掘困境
(一)受众注意力稀缺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受众面临着海量信息的冲击,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政务报道由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很难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难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导致政务信息无法有效传递给目标受众。
(二)传统叙事方式失效
传统的政务报道多采用程式化、公文式的语言,内容枯燥乏味,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难以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这种叙事方式与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追求轻松、有趣、易懂的信息获取方式不相适应,使得政务报道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互动渠道缺失或低效
以往的政务报道大多采用“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模式,缺乏有效的互动渠道,公众无法参与到政务信息的讨论和反馈中,难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见。即使有一些互动渠道,也往往因为管理不善、回应不及时等原因而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公众的参与需求。
(四)价值挖掘浅层化
目前,许多政务报道仅仅停留在信息发布的层面,缺乏对政务信息的深度解读、背景分析以及与民生关联性的挖掘。受众无法深入了解
政务信息背后的意义和对自身生活的影响,导致政务信息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五)舆情应对与风险
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一旦政务信息出现失真或引发负面舆情,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发酵扩散,给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而一些政务部门在舆情应对方面缺乏有效的机制和能力,往往不能及时、妥善地处理舆情事件,进一步加剧了风险。
三、新媒体时代地市党媒时政报道的深度优化
(一)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创新突破
地市党媒要建立以数据洞察驱动的选题策划机制,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以及舆情热点精准把握受众关注焦点,以此提升时政报道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内容呈现方面运用数据可视化、信息图表、H5 互动等新媒体语言,把复杂的政策解读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视觉表达,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传播方式上构建“策划 - 生产 - 分发 - 反馈”的闭环式流程,依据不同平台特性进行差异化内容适配,达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集约化运作,同时建立用户参与和反馈机制,通过评论互动、在线问答、民意调查等形式让时政报道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提升报道的服务性和影响力。深度融合本地化特色成为地市党媒时政报道的重要着力方向,挖掘本地政策落实的典型案例并关注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将宏观政策与微观实践有机结合形成地方特色报道风格,建立健全选题库管理制度,定期梳理重点时政议题形成长期跟踪和短期应急结合的报道体系,确保时政报道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且体现权威性还贴近民生需求。
(二)专业能力建设与技术支撑体系完善
新媒体时代要求地市党媒编辑记者需具备复合型专业素养,既要掌握传统新闻采写技能,又要熟练运用新媒体工具做内容制作和平台运营,要建立定期培训和实战演练结合的能力提升机制,重点培养数据分析、视觉设计、社交媒体运营等新兴技能。在技术支撑方面,搭建统一内容管理和发布平台,实现跨媒体资源整合与协同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和内容质量,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工具,在舆情监测、热点预判、内容审核等环节发挥技术优势,让人力资源投入更有价值的深度报道,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确保时政报道在新媒体环境下安全稳定传播,为地市党媒履行舆论引导职能提供坚实保障。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培养体系,通过内部轮岗、外部交流、专业进修等方式全面提升采编队伍综合素质,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把新媒体技能掌握情况纳入考评体系,激发从业人员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前沿技术和创新理念推动地市党媒时政报道在新媒体时代持续发展[2]
结语
新媒体技术大范围应用给地市党媒时政报道开拓广阔发展空间,推动传播理念内容形式运营模式全面革新。数字化传播环境里地市党媒靠多元化渠道布局差异化内容策略智能化技术支撑,实现时政报道传播效率显著提升,新媒体平台互动特性增强受众参与度进而形成良性舆论互动机制。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及技术支撑体系完善等措施实施,为时政报道质量持续提升提供坚实保障以更好服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大局。
参考文献
1. 唐光文 . 新媒体时代党媒平台社会治理作用分析 [J]. 中国报业 ,2024,(08):20-21.
2. 郑夏育 . 新媒体时代党媒年轻态的语态变革与价值归位 [J]. 中国记者 ,2024,(0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