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基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效能的几点思考

作者

袁晓娟

静乐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 山西省忻州市 035100

引言:

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破坏。基层的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相关部门的基层工作者应当明确个人的工作责任,运用科学的方法,落实好基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工作,从根本上提升综合执法效能,优化综合执法。从而为取得更好的综合执法效果,切实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稳定状态提供动力。

一、精神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效能提升的困境

(一)执法人员能力与结构问题

基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伍的人员能力和组织架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讲,部分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执法人员虽然担负着维护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的责任。但其自身对于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维护工作必要性和及时性,仍然缺乏深入而全面的认知。在实际的综合执法工作中,无法精确把握执法标准,导致执法规范性、准确性出现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复杂的环境污染案件中,执法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持实践经验的引导。出现了无法准确判断污染源、污染程度的现象,这些现象会影响执法效果。另外,目前的人员组织架构安排也存在缺乏合理性的现象,既懂得生态环境专业知识,又具备执法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仍然有所缺乏。在基层执法队伍中,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人员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年轻的新生力量却未能及时引进充实队伍,这对于综合执法效能的提升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1]。

(二)执法资源与技术支撑力度问题

指导资源和技术支撑的不足对于基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而言,是其需要克服的又一项困境。在执法资源方面,基层执法部门的经费紧张问题普遍存在导致执法装备相对程度更新速度也比较缓慢,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执法需求。尤其是基层执法部门,即使引入了先进的监测设备,部分人员对于设备应用的有效性以及技术要点仍然缺乏把握能力,进一步影响了执法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关于技术支撑不足主要是指,基层执法人员对于新手的新技术缺乏应用意识和能力,其对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平台在基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中的应用价值缺乏深刻的体会。因此,主动应用相关技术和资源的意识仍然存在不足,这导致执法部门在信息采集和分析方面出现了效率低下、准确度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影响到了违规行为的精准打击[2]。

(三)各部门协作与公众参与问题

对于基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部门来讲,其落实执法工作时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在目前的综合执法工作未能形成多主体协同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各部门之间仍然有职责划分不清、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导致执法工作有推诿或重复操作的现象。尤其是在处理一些跨区域跨行业的环境问题时,由于缺乏协调机制,部门之间的合力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影响了综合执法的效果。同时,公众对生态环境执法机器也缺乏了解,缺乏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其对于生态环境执法的知晓率也存在不足,缺乏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未能发挥出公众支持综合执法的积极作用。

二、提升基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效能的策略

(一)强化人员培训与队伍建设

为强化基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强化队伍建设,需要由相关单位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体系。一方面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依据执法人员的岗位差异和实践经验。考虑其专业背景精确规划培训内容,针对新入职人员,要从基础法律法规的执行规则和标准入手,进行理论培训。同时,要辅助开展实践培训,帮助新入职人员熟悉生态环境执法的基本流程和操作规范,而对于已有一定经验的执法人员,则应当进一步深化组织专业领域针对新的污染物治理、碳排放监管等前沿领域进行专项培训,拓宽其业务视野和实践能力水平。另外,培训方式也应当丰富起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应当有效应用。在线上,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上传丰富的教学视频和法规解读资料,在线下组织实地演练,模拟执法活动的情境,强化执法人员的应对能力。另外,还应当针对团队人员加强激励机制,建设通过有效的激励,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监督在工作中。

(二)优化执法资源配置与技术应用

在优化执法资源配置和技术应用的实践中,也要做到精准发力。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执法资源充足可靠。执法基层部门应当积极响应政府部门的方针政策,将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工作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响应政府的政策支持,积极利用政府拨付的财政预算,满足综合执法的实际需求,保证合理分配资金,重点用在执法装备的更新维护上。例如,为执法人员配备先进且便捷的监测设备和高进度检测仪、快速分析仪等,提高现场监督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另外,要推动执法技术的现代化发展,积极引入人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构建针对生态环境的执法信息化平台,充分整合企业的排污数据环境监测数据,执法记录数据,对各类数据进行实时共享,做到智能分析,保证利用技术支持为提升执法有效性提供动力。

(三)深化部门协作与公众参与

深化部门协作与公众参与主要是指,应当基于相关部门建立跨部门协同合作机制,由生态管理部门积极与公安、水利、农业生产、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合作,明确各部门在生态环境执法中的职责分工,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协同工作制度。定期通过召开会议的方式,明确各自工作责任,明确协同合作方案和工作方法,为取得更好的执法监督效果提供支持。而公众也可推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参与都工作中,相关部门可设置举报制度,便于公众积极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和预警,发挥公众的协同监督作用,提高综合执法的整体效能。

三、结束语

综合本文分析可知,基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效能的提升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从人员、技术能力、公众参与协同合作等多方面入手采取措施,为优化综合执法质量,提升基层生态环境水平提供支持,这也是从根本上保证综合执法效能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J]. 中国环境监察 , 2025, (01): 28-30.

[2] 周全, 叶必丰 .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行政一体化保障[J]. 安徽大学学报 ( 哲社版 ), 2025, 49 (01): 1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