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红色经典 传承红色基因
王靓
常州经开区小学
引言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塑造面临多元文化冲击。小学语文教材虽精选《延安,我把你追寻》《狼牙山五壮士》等 32 篇红色经典,但教学实践中仍存在“重知识轻精神”“重讲解轻体验”的倾向,传统课堂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学生难以从抽象文本中感知革命年代的热血与信仰。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生动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具象化的历史叙事传递信仰力量。
一、小学高年级教学中红色文化的阅读教学渗透的意义
(一)厚植家国情怀,筑牢精神根基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红色经典中蕴含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能为其精神世界注入深厚底色。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战士为掩护群众撤退英勇跳崖的壮举,通过教师结合历史影像与地图讲解,学生能直观感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力量;《开国大典》中“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的细节描写,配合开国大典真实录音片段,能让学生穿越时空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自豪与尊严。这种沉浸式阅读体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感悟精神,在心中埋下“热爱祖国、捍卫尊严”的种子。当学生在主题班会中自发讨论“如果我是五壮士会怎么做” ,或是在作文中写下“长大后要像钱学森一样报效祖国”时,红色经典已悄然转化为其行动的内驱力,为成长为有担当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传承革命意志,锤炼坚韧品格
红色经典中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是培养学生抗挫能力与坚韧品格的鲜活教材。《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为照顾伤员牺牲自我的故事,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鱼钩象征意义”小组辩论,理解“舍己为人”背后的责任担当;《丰碑》中军需处长被冻成“晶莹的丰碑”的情节,结合长征路线图与雪山气候数据,能让学生体会“严守纪律、无私奉献”的革命意志。当学生在体育测试中因疲惫想放弃时,联想到“红军长征翻雪山”的艰辛;在小组合作中因意见分歧产生矛盾时,回忆“革命队伍团结一致克难关”的场景,红色经典便成为其应对挑战的精神支柱。这种品格锤炼不仅提升学生心理韧性,更使其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成长中的困难。
(三)培育道德判断力,明辨是非善恶
红色经典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与道德冲突,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坐标。《小英雄雨来》中雨来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时的坚定拒绝,教师可设计“如果我是雨来”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思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再见了,亲人》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景,通过对比“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温暖”,能引导学生理解“和平的珍贵”与“国际主义精神”。当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看到历史虚无主义言论时,能主动用“狼牙山五壮士是真实英雄”的事实反驳;在面对“功利主义”诱惑时,能想起“方志敏清贫中坚守信仰”的选择,红色经典便成为其道德判断的“标尺”,帮助其在复杂社会中坚守底线、明辨是非。
(四)激发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血脉
红色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融合结晶,其语言魅力与精神内涵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的壮美意象,教师可结合书法作品欣赏与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感受毛泽东诗词的豪迈气魄;《延安,我把你追寻》中“枣园的灯光照人心”的比喻,通过延安革命旧址VR 体验能使学生理解“延安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当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自信介绍“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或是在创作中尝试用“红色故事新编”形式传承文化时,红色经典已从课本中的文字转化为其文化自信的源泉。这种传承不仅让学生“知来路”,更使其“明去向”,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定“我是中国人”的文化立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二、小学高年级教学中红色文化的阅读教学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单一且时代隔阂显著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篇目多集中于革命战争题材,如《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等,内容呈现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对红色文化多元价值的挖掘。例如,教材中涉及革命历史、英雄事迹的文本占比过高,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时期的红色文化内容较少,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停留在“战争记忆”层面,难以理解其在新时代的延续性。此外,文本背景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时空距离,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中“水井”“扁担”等意象,城市学生缺乏直观认知,教师若仅通过文字讲解,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历史叙事”与“现实体验”的割裂,使得红色经典阅读易沦为“符号化记忆”,而非精神内化。
(二)教学方法僵化,共情能力缺失
多数教师仍采用“灌输式”教学,将红色经典阅读等同于历史知识传授,忽视文本的情感价值与审美功能。例如,在《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中,部分教师仅聚焦“毛泽东的丧子之痛”这一历史事件,通过 PPT 展示时间线、背景资料,却未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朗读、情境模拟等方式体会人物内心矛盾。这种“重事实、轻体验”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将红色经典视为“历史教材”,而非“精神养分”更严重的是,部分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或娱乐化改编,如将《小英雄雨来》改编成“抗日神剧”式剧本,削弱了红色文化的严肃性与教育性,使学生对革命精神产生认知偏差。
(三)教师素养不足,资源整合能力薄弱
红色经典阅读教学对教师的历史素养、文学鉴赏能力及跨学科整合能力要求较高,但当前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三缺”问题:一缺深度解读能力,部分教师对《红岩》《红星照耀中国》等经典作品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内核;二缺资源整合意识,教师多依赖教材文本,忽视影视、文物、口述史等多元资源,如教学《开国大典》时,仅让学生阅读课文,而未结合开国大典原始影像、当事人回忆录等资料,导致课堂缺乏历史真实感;三缺创新教学方法,多数教师仍采用“提问—回答—总结”的传统模式,未尝试项目式学习、主题研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如未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经典改编微电影”“革命遗址VR 探访”等活动,使红色文化教育停留在“纸面”层面。
(四)评价体系片面,忽视过程性成长
当前红色经典阅读教学的评价多以“知识记忆”为导向,如通过填空题、选择题考查学生对革命事件、人物生平的掌握程度,却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估。例如,在《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后,教师多要求学生背诵“中国航天成就时间线”,而未通过“假如我是航天工程师”主题演讲、“航天精神与当代生活”辩论赛等方式,考察学生对“自主创新”“艰苦奋斗”等精神的理解与应用。此外,评价主体单一,多由教师主导,缺乏学生自评、互评及家长、社区参与,如未通过“红色经典阅读家庭共读计划”“社区红色故事宣讲团”等活动,将课堂评价延伸至生活场景,导致红色文化教育难以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三、小学高年级教学中红色文化的阅读教学渗透策略
(一)单元整合教学,构建红色文化认知体系
以五年级下册“责任与担当”单元为例,教师可突破单篇教学局限,将《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三篇课文进行主题统整,设计“英雄精神探源”跨文本学习任务。在初读阶段,学生通过制作“英雄行为卡”,分别梳理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坚持手术、毛泽东强忍丧子之痛批准遗体归国、方志敏被捕时坦然交出“表和笔”等关键事件,初步感知革命者的非常之举。进入精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聚焦细节描写:对比刘伯承手术时“数刀数”的镇定动作与医护人员“手发抖”的紧张状态,体会其钢铁意志;分析毛泽东批示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诗句引用,理解其超越个人情感的革命情怀;观察方志敏被搜身时“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神态描写,感悟其清廉品格。通过跨文本对比,学生自主归纳出革命者“坚韧不拔、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精神谱系。在单元总结阶段,教师创设“新时代责任论坛”,学生结合校园生活实际,撰写《给英雄的一封信》或《少年责任宣言》,有学生提出“组建班级志愿服务队,定期探访孤寡老人”,将文本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实现红色精神从理解到践行的闭环。
(二)多媒体资源辅助,还原历史场景
教学《开国大典》时,教师可构建“影像—文本—实践”三维课堂。课前导入环节,截取《觉醒年代》中五四运动学生游行片段与开国大典原始影像进行蒙太奇剪辑,通过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对比、激昂口号与庄严宣告的声效切换,直观呈现“从觉醒到新生”的历史跨越。课堂上,学生分组观察影像细节:第一组聚焦毛泽东宣布成立时“双手微微颤抖却目光坚定”的特写,结合课文“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的描写,理解“人民领袖与人民同心”的深层意蕴;第二组分析群众队伍中“工人举锤、农民举镰、学生举书”的方阵设计,对应课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的群体描写,体会“工农商学兵团结奋斗”的建国根基。课后延伸活动中,学生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历史场景还原卡”:有的通过AI修复技术为开国大典老照片上色,有的用思维导图梳理“从1919 到 1949”的关键节点,还有的小组编排情景剧《假如我在现场》,通过角色代入深化历史认知。这种多维感知方式,使红色记忆从文字符号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
(三)角色扮演体验,深化情感共鸣
在《小英雄雨来》教学中,教师可组织“抗日情景剧场”活动。学生分别扮演雨来、鬼子、李大叔等角色,通过模仿人物对话时的语气、动作设计,再现“雨来掩护交通员”经典场景。表演结束后,扮演雨来的学生分享体验:“当鬼子用糖诱惑我时,我必须紧握拳头才能忍住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地。”这种身体记忆帮助学生更深刻体会革命者的智慧与勇气,有小组在活动总结中写道:“雨来的机智源于对祖国的热爱,这是我们最需要传承的精神。”
(四)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拓展认知维度
结合《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教师可设计“红色文化地图绘制”项目。语文组指导学生梳理课文中“南泥湾”“杨家岭”等地点信息,历史组补充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背景,地理组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特征。学生最终完成的手绘地图不仅标注革命遗址,还配以“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等标语设计。在成果展示环节,有学生将延安精神与当代航天事业关联:“就像当年战士开垦南泥湾,现在科研人员也在戈壁滩建设航天城,这种奋斗精神一脉相承。
(五)整本书阅读指导,构建系统认知
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教师可分阶段推进阅读:导读阶段通过展示斯诺采访毛泽东时的照片与日记片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阅读阶段设计“红军人物档案卡”任务,要求学生记录徐特立、贺龙等人物生平;总结阶段举办“红色精神颁奖礼”,学生为书中人物撰写颁奖词,如“给红小鬼的颁奖词:你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革命的火种,用坚定的脚步丈量信仰的长度”。这种深度阅读促使学生从碎片化认知转向系统理解。
(六)生活化实践延伸,实现知行合一
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后,教师可发起“寻找身边的‘红井’”活动。学生走访社区老党员,记录本地解放初期的建设故事,有小组发现“1952 年村民人工挖掘的灌溉井至今仍在使用”。在“红色基因传承计划”中,学生提出“为老井制作保护铭牌”“定期清理井边环境”等具体方案。这种从文本到生活的延伸,使红色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行动,有学生在实践日志中写道:“保护老井就是守护我们的历史,就像课文里说的,不能忘记挖井人。
结语
在小学高年级红色文化阅读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始终致力于搭建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文本与心灵的桥梁。当学生透过《军神》中刘伯承的刀数计数感受信仰的力量,在《开国大典》的影像对比中触摸“人民至上”的温度,通过方志敏的《清贫》手稿体悟精神富足的真谛时,红色经典便不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化作滋养心灵的活水。这种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通过单元整合构建精神谱系、借助多媒体还原历史肌理、依托生活实践完成价值内化的系统过程。
参考文献
[1] 林晓东 .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研究 [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5,(03):110-113.
[2] 张金萍 . 小学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的融入与教学实践 [J]. 亚太教育 ,2025,(06):16-19.
[3] 吴 凤 朝 . 小 学 语 文 红 色 经 典 课 文 阅 读 教 学 策 略 [J]. 亚 太 教育 ,2024,(20):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