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来华留学生“三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浩 刘平 常鸣 王宛宜 姜静 张璞 孙瀚夫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留学生单独成班,选配具有一定国际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采用汉语教学、双语授课或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授课教师能够充分照顾留学生的汉语或英语水平,因材施教,但中外学生之间交流少、互动少,不利于文化融通,也与国家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来华留学生目标指向和“趋同化”管理要求相悖。二是留学生插班学习,根据留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方向将其插入中国学生班级学习。这种模式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水平要求较高,在听说读写方面都要能跟上教学节奏并能与中国学生在学业上进行交流合作。

部分高校对于来华留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插班式学习,将来华留学生混入中国学生教学课堂。但这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问题,较多任课教师反映,留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进行交流,对所学知识也无法领会,这主要是由于语言不通导致的。尽管有些高校设有汉语课程,但该课程紧讲授基础汉语,对于专业词汇要求较高的专业课而言,帮助甚微。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所学习专业的专业汉语,是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提升策略

“三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上述留学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三课融合” 中的 “三课” 分别指专业课程、汉语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第一课堂中的专业课程是根据留学生所学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旨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其达到国际认可的专业水平。第二课堂是指发生在教室里的传统语言教学,旨在为留学生构建汉语和文化知识技能体系,提升汉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留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语言基础,帮助留学生掌握汉语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课程,包括汉语听说读写等基础技能训练,以及专业汉语的学习,以满足其在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需求。第三课堂中的社会实践课程,则涵盖中国历史、哲学、艺术、民俗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带领引到留学生到中国故宫、沈阳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旨在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内涵,增进文化理解与认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合” 并非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强调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深度整合,使三门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课融合,即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同时,强调将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内容与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形成以第一课堂为主导,同时充分开发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在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习兴趣、巩固语言技能和拓展社会文化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将三个课堂有机结合,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教学生态体系。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保障来华留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共同服务于留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路径与案例分析

​1. 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专业课程设计​据留学生所学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旨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

案例:邀请本校航空宇航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专业课程老师,深入到国际教育学院,开设专业课程语言讲解班,为来华留学生讲解专业课程中出现的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学生提前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词语后,后续与中国学生混班上课中,相关知识理解度会大幅度提升。

​2. 汉语课程教学:汉语课程

分层教学:根据汉语水平(HSK4 级以下 / 以上)分班,专业课增设双语过渡课程。

​案例:在国际教育学院为工科留学生开设“专业汉语 + 技术术语”融合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提升语言与专业双能力。

3. 社会实践:构建沉浸式文化学习场景

必修模块:开设“了解中国,了解沈阳”“非遗文化工作坊”(如书法、茶艺)。

​活动设计:组织“中外学生结对计划”“城市文化探访”,如带领引到留学生到中国故宫、沈阳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促进文化共情。

​案例:来华留学生通过参与“中国故宫一日游”“来留学生参观辽宁省博物馆”等活动, 90% 的同学表示“对中国文化认同感显著提升”。

​社会服务:鼓励留学生参与“国际社区志愿服务”,如“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

​案例: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到社区服务中体验雷锋精神,帮助老旧社区打扫卫生,让留学生感受到中国的雷锋精神,体会无私奉献的真谛。

四、“三课融合”在来华留学生提高学习水平及传播中国文化中的积极意义

“三课融合”对来华留学生群体具有双重价值——既提升其学习效能,又构建文化传播的良性循环,主要体现在:

学习效能提升维度,将汉语课程与 " 中国文化课题研究 " 结合,通过专业课小班授课、语言学习、实实践活动等形式,使语言学习突破课本局限,理工科留学生通过专业词汇的学习训练,在接下来的大班授课时候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迅速融入课堂。

文化传播创新维度,留学生从" 文化接受者" 变为" 主动阐释者"。通过“文化培养及实践课程”引导留学生用本国视角研究中国文化现代转化。

五、结论​

“三课融合”模式通过系统性整合教育资源,有效提升了来华留学生的综合素质。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资源投入与评价创新,推动来华留学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总之,面临因际发展的新形势,针对高校留学生教育培养的发展现状,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拓展教育思路,积极探索出留学生教育培养的新型模式,才能更好地与因际市场接轨,更有力地参与因际留学生市场的竞争。各高校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留学生教育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相对落后地区高校的因际化水平仍较低,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我们应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不断改进,创新留学生的教育培养模式,开创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Berry, J. W. (1997). 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Adaptation. Applied Psychology.2. 教育部. (2024).《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3. 王晓红 . (2023). 跨文化视角下的留学生社会实践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来华留学生“三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G255203F1)

作者简介:王浩(1993.4.26),女,汉,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