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代际支持弱化与农村家庭养老功能转型

作者

刘美玲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关键字:代际支持弱化;农村家庭养老;养老功能转型;人口流动;

引言: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上,农村养老高度依赖代际支持,即子女通过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履行赡养责任。然而,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外流、家庭结构核心化以及孝道观念弱化,代际支持呈现显著弱化趋势,导致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面临严峻挑战。已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脆弱性、照料缺失与精神孤独问题日益突出[1],而单纯依赖家庭内部资源已难以维系养老功能的可持续性。在此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亟需探索从“单一家庭责任”向“多元协同支持”的转型路径。本文将系统地分析代际支持弱化的成因,进而讨论家庭、社区与政策三者如何协同重构养老支持网络。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农村养老模式变迁的理论理解,也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养老保障政策的优化提供实证依据。

一、代际支持弱化的现实表现

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体系正面临深刻转型。传统的代际支持模式在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弱化趋势,这种弱化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

在经济支持方面,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子女对父母的经济供养能力与意愿都在下降。许多农村老人反映,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不仅金额有限,而且缺乏稳定性。在生活照料层面,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日益普遍,当老人患病或失能时,往往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照料。而在情感慰藉方面,代际之间的交流频率和质量都在降低,许多老人长期处于情感孤独状态。

二、代际支持弱化的深层原因

(一)人口结构变迁的影响

城镇化加速推动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传统多代同堂家庭结构解体,核心家庭成为主流。这一转变使家庭养老功能显著弱化,原本由多个子女分担的赡养责任往往只能由单一子女承担。与此同时,农村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形成人口结构与家庭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留守老人面临赡养资源短缺,而外出子女则需同时应对城市生活成本与农村父母赡养需求。这种结构性矛盾凸显了现有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不足,亟需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以应对挑战。[2]

(二)价值观念的转变

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兴起深刻改变了传统家庭伦理。年轻一代更加注重个人发展、职业成就和生活品质,使得传统孝道观念逐渐弱化。这种价值观转变不仅体现在赡养行为的变化上——如同住比例下降、经济支持减少,更反映在代际关系的重构上:亲子关系正从“责任- 义务”型转向“情感- 自愿”型。这种转变虽然赋予个体更多自由,但也导致代际支持变得更具选择性,在社会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可能加剧老年人的赡养困境。这一变迁本质上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深刻矛盾。

(三)经济压力的加剧

农村家庭面临的经济压力呈现出结构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收入与支出的双重挤压。从收入端来看,随着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而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传统种养殖业的边际效益明显下降。同时,农村非农就业机会有限,外出务工收入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显著,导致家庭收入增长乏力。从支出端来看,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但大病治疗的自付部分仍构成沉重负担;教育支出则因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提高而不断增加,包括课外辅导、寄宿制学校等新增开支项目。这种收支结构的失衡使得农村家庭经济缓冲空间被大幅压缩,在面对养老这一新增支出项时往往捉襟见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慢性病治疗、长期护理等持续性医疗支出进一步放大了经济压力,形成“低收入- 高支出- 低储蓄”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农村家庭的养老能力。

三、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转型路径

(一)重构家庭支持体系

在人口老龄化与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双重挑战下,亟需创新家庭养老支持模式。可建立“时间银行”互助机制,组织60-70 岁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日常照料、陪伴等服务,并将服务时长存入个人账户,待其需要时可兑换相应服务,形成可持续的互助循环。[3] 同时,应通过社区教育、媒体宣传等途径,重塑“孝老爱亲”的家庭价值观,特别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责任教育,帮助他们平衡个人发展与赡养义务。此外,可借鉴日本“邻里互助圈”经验,在社区层面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照料相结合的支持网络,既保留家庭养老的情感优势,又弥补照料能力不足。

(二)完善社区支持网络

农村社区作为养老支持的重要平台,应当充分发挥其地缘优势和人文关怀功能。一方面,可在行政村或自然村建立集老年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医疗保健站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健康管理和生活照料等基础服务。另一方面,要重点培育以村干部、返乡青年、低龄健康老人为主体的社区志愿者队伍,通过 " 一对一 " 或 " 多对一 " 结对帮扶机制,定期为独居、高龄、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应急救助等服务。同时,可依托农村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组织,开展邻里互助活动,构建 " 守望相助 " 的社区养老支持网络。

(三)健全政策保障机制

政府应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首先要完善基础养老金制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老年人基本生活;其次要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减轻家庭照料负担。同时加强农村医养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农村社区要建设老年活动中心、互助照料点等设施,并培育志愿者队伍,为老人提供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形成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的养老支持网络。

(四)整合社会支持力量

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可通过税收优惠、运营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农村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专业机构;另一方面要培育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支持其开展助餐、助浴、助医等多样化服务。同时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引入专业社工团队,为农村老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形成"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 的多元供给格局。

四、结论

代际支持弱化是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长期性、结构性问题。要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构建多元协同的养老支持体系。未来发展中,要特别关注数字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通过智能化手段弥补地理距离带来的照料缺口。同时,要持续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养老模式创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农村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雪峰. 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与社区支持[J]. 中国农村观察,2015(2): 58-67.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2)[R].北京 : 中国统计出版社 , 2022.3. 刘妮娜. 互助养老: 中国农村养老的第三条道路[J]. 中国行政管理 , 2022(5): 89-97.刘美玲(1997.08-),女,汉族,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