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视域下实现“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刘孝连 魏晓红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2023 年 6 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的文化根基,新时代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必然首先要通过“两创”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更好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需要。
一、“两创”与“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
“两创”与“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刻把握二者的科学内涵,必然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紧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论述。
(一)“两创”的科学内涵
自2012 年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加深。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两创”思想开始萌芽。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提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 再次重申“两创”思想。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4] 从中华传统美德到中华文明,再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方针的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时代性和重要性在不断升华。
关于“两创”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明确涵义:“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5]显而易见,创造性转化侧重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改造,创新性发展则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创新发展,这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了具体的实践方向。
(二)“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百年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作出的深刻经验总结,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体现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认识。
“第二个结合”是“两个结合”中的重要一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1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第二个结合”虽在当前时代提出,但却是贯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整个历史进程,因此,要真正深刻认识“两个结合”,就必须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去把握它的内涵和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简单地将二者内容进行堆砌叠加,而是基于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实践需要而产生。总而言之,除了从历史和现实维度理解“两创”外,还需要紧密结合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
二、“两创”视域下实现“第二个结合”的逻辑
“两创”与“第二个结合”存在着深刻的联系,要以“两创”视域实现“第二个结合”,需要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文化逻辑三个维度出发,理解其中的必要性与现实性。历史逻辑奠定基础根基,现实逻辑提供实践基础,文化逻辑彰显价值遵循。
(一)历史逻辑:“两创”视域下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基础根基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恰逢新文化运动时期,正值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马克思主义本身来自西方大环境,来到中国后,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捍卫好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必然会发生,也必须要回答的课题。在近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实现了三次伟大历史飞跃,分别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从小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和批判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这些在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中都有鲜明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华文化不可避免与西方文明发生交锋,其中的思想内容也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总结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在不同时期中国历史文化的实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更是马克思主义在本土扎根发芽、实现本土化的文化根基。
(二)现实逻辑:“两创”视域下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新时代,面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完成这些重大任务的实践中,充满了中国智慧,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包括美好物质生活的向往,也包含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其中一条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实现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这些生动实践,构成了“两创”视域下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实践基础。
(三)文化逻辑:“两创”视域下实现“第二个结合”的价值遵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深层支撑。”[8]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近代西方,以其科学系、实践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的鲜明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二者虽产生自不同国度,但彼此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
政治立场方面,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天人合一”等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汲取其中精华,提炼出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指出,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品格,二者在关于人民的观点中达成了一致。思维方式方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一阴一阳谓之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维,显而易见,这些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也不谋而合。道德原则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克己奉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内容,强调国家大于个体,突出人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感,这和科学社会主义当中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奉献精神等基本一致。此外,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当前这个时代的反映就是全世界各国需要合作共赢,而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衷共济”、“和合共生”,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三、“两创”视域下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路径
“‘两创’是中国马克思主义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理性诉求,内在蕴含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所激起的强烈的问题意识与实践取向。” [9]面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必然需要坚持“两创”,推动实现“第二个结合”。通过强化思想引领,优化整合资源,创新实现形式,拓展传播路径,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的同时,实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跃升。
(一)强化思想引领,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准确方向
“两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但要以此来实现“第二个结合”,还需强化思想引领的作用。为此,需要坚持以马克主义指导,贯彻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基础,以此实现“两创”,以确保在“两创”的过程中,更加主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显然,强化对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可以阅读相关书籍、进行主题党课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素养、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通过主动深入学习,更好地成为贯彻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自觉践行者。
(二)优化整合资源,构建“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支撑
实现“第二个结合”,需要丰富的相关资源作为理论支撑。从科研角度来说,需要结合中国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等多元学科资源,进行整合性、系统系研究,实现资源共享,最终将这些资源通过各方努力转为具体实践;从课程教学方面来说,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融汇贯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课程中,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实践课,教学内容中注意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遗产;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上的契合性,尤其是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即在教学实践中,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三)创新实现形式,实现“第二个结合”的活化运用
根据“两创”的科学含义,创造和创新是核心。要在“两创”视域下推动“第二个结合”,实现形式创新性发展是关键。其一,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化存储加工方式,实现二者更好的结合;其二,利用 AI、Deepseek 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时空对话,使二者结合的实现方式更加直观生动;其三,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翻译,设计主题文创盲盒,开发主题潮流 IP,并推动以上文化产品生活化场景的应用,让更多的人在日常中感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四)拓展传播路径,提升“第二个结合”的文化影响力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下,文化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要在“两创”是视域下实现“第二个结合”,需要在国内和国际中都形成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尤其利用好互联网传播平台和融媒体工具,讲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故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一方面,利用好官方的公众号、抖音号、微博等媒介,强化宣传,尤其是各地的文旅账号,可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推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另一方面,需要提升传播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避免因吸引眼球或其他因素,造成对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渡曲解;最后,利用好“一带一路”的政策优势,将主题文创产品走向国外,同时也欢迎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沉浸式”体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东方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N].人民日报,2023-06-03(0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8
[3] 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7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 年 10 月 18 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 年版)[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3.
[6] 习近平: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新华网,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3/25/c_1127254519.htm.2021.3.25.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网址: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2.10.25.
[8] 刘水静 李智伟:深刻理解坚持“两个结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根本途径[J]. 思想教育研究,2025(7):97.
[9] 樊志辉,马文惠:“两创”与“两个结合”的理论意蕴及实践连接 - 融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向度[J]. 理论探讨,2023(5):98.
作者简介:刘孝连,(1988-),汉族,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魏晓红,(1976-),汉族,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来源:本文为 2024 年山东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第二个结合’的逻辑意蕴及发展路径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24ZSMS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