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物理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探究
常汉森
阜阳卫生学校
引言:
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中职物理课程因其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物理学科中蕴含的科学精神等内容,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教师对其的深度挖掘,有助于提升教学的综合育人功能,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教育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中职物理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物理课程作为中职学生接触自然科学的重要途径,承载着基础知识传授和科学素养培养的双重功能。在课程中适度融入爱国主义、社会责任及科学精神等思想内容,有助于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物理学习是对公式、规律的掌握,以及对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锻炼。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社会发展背景、科技进步对国家安全和民生改善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拓展其知识视野,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传统的物理教学多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容易导致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活力不足。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时代性,使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育人质量。
二、中职物理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
1. 明确课程目标与育人方向的统一
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物理课程,关键在于课程目标的明确与育人方向的统一。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阶段,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要求,统筹安排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在教学环节中自然嵌入理想信念、科学精神、爱国主义及社会责任等育人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教师应打破传统“重知识轻育人”的倾向,转向“知识与价值并重”。这种目标的融合设计,可以为物理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提供根本依据。
例如,在进行“原子结构与原子核的组成”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如中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项目,介绍其安全性能、技术难点和全球布局,展示国家在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突破的努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敬仰与对国家成就的自豪。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原子能技术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战略意义。教师可以用视频展示中国核电站的布局和运行原理,说明原子核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如何转化为电能,进而服务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强调“安全第一、可控发展”的国家核政策,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理性的认知态度,增强对国家政策理解力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认同感。教师还可以引入“两弹一星”精神作为教学延伸内容。在讲解原子核组成及其能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简要介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研制背后的历史背景、技术难度以及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引导学生理解“科技报国”是一种能力体现,更是一种责任担当。这一环节可以丰富课堂内容的思想内涵,用典型人物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课堂结束前,教师可组织一次简短的课堂讨论,围绕“如何看待科技发展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当代青年应具备哪些科学素养和责任意识”等问题,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思政主题对接,逐步完成知识向价值的过渡。
2 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思政资源
当前的中职物理教材系统呈现了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历史背景、国家发展历程及科技创新成果等思政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挖掘和利用这些内容,使物理课堂成为传授知识与引导价值观并重的综合育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思政资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具有“再认知”的能力,能够从教材表层的知识点中发掘其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教师可以关注教材中所涉及科技成果背后的研究背景、科学探索路径及团队协作过程等内容,提炼出其中的思想政治内涵。这种转换在知识的深层解读中,可以实现知识传授与精神培育的融合。教师还需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及国家政策进行有机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是与现实社会紧密相关的。
例如,在进行“电磁感应现象”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中国高铁的发展为切入点,讲解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原理与电磁感应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展示上海磁浮列车的运行视频与原理图,引导学生观察列车如何利用电磁线圈产生感应电流进而实现无接触运动,并讲解其中的磁通变化与感应电动势原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讲清电磁感应现象的核心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该技术背后的科学性与工程价值。随后教师可以继续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高速磁悬浮技术的技术突破,特别强调相关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独立攻关过程,以及我国在高速轨道交通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事实。
3. 创设真实情境,增强教学感染力
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将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等育人要素融入物理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很多物理规律和原理在工程建设、灾害应对、能源开发及科技创新等重大国家事务中都有重要应用,这些现实案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进行“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我国西部地区的“白鹤滩水电站”项目为情境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水力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教师首先简要介绍白鹤滩水电站的地理位置、工程规模和发电能力,然后引出问题:如此巨大的发电量是如何实现的?接着教师将视角转向能量转换过程的物理原理——水流从高处流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推动涡轮旋转,再经发电机转化为电能,进而输送至千家万户。整个过程成为体现能量守恒定律的完整应用链条。在这种真实的情境呈现中,学生可以掌握能量守恒的知识逻辑,理解物理规律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将思政元素融入中职物理课程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式。物理课程作为基础学科,承载着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双重职责。教师综合实施上述策略,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教育价值,为学生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奠定良好基础。今后的课程建设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推动课程思政走深走实,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 胡云霞 .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研究 [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 2024, (09): 9-13+27 .
[2] 杨静文, 王凌芳, 涂雨晴. 中职物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 [J]. 成才 , 2024, (06): 146-147.
[3] 王旭 . 提升中职物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研究 [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3, 23 (06): 138-140.
[4] 周伯生 . 中职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思政教育 [J]. 华人时刊 ( 校长 ), 2023, (06): 80-81.
作者简介:常汉森,1997 年3 月,男,汉族,安徽阜阳,研究生硕士助理讲师,中职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