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文化”的渗透价值与路径研究
唐紫珊 吴兵 袁举
蓬安县第二中学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要求“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历史文化的融入可超越文本表层意义,生动呈现作品的思想源流和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辩证思考,通过多元路径深入理解文化基因。因此,为精准实现文化育人功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探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文化”的渗透价值和路径尤为重要。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文化”的渗透价值
1. 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可促进学生基于多维视角深入解读文本内涵。学生通过解读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能深入理解作者所处时代和思想之间的关联性,逐步形成横向的社会维度和纵向的时间维度的思考。这一跨越时空的文本分析过程,要求学生将人文精神、文本信息和历史逻辑深度整合,以发散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同时,历史文化的复杂性有效推动了学生由表层语义转向深层价值变心,防止单一结论的片面性。与不同时期文化现象相比,学生应调动归纳、演绎和批判能力,以此来实现创新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协同发展。
2. 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历史文化承载着道德传统和民族精神,其渗透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方式。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蕴含着诚信、忠诚、仁爱等核心价值观念。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文本中的道德角色和思想内涵,可触发学生对自身行为准则的深度思考。比如,在解读史传文学的过程中,人物在困境中的价值坚守,可引发学生对担当和责任的深度认同。这种以文本为核心的价值观辨析,相比传统灌输式讲解的模式更具感染力。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可将历史文化中的道德范式内化成自身品德,有利于实现行为引导和思想熏陶的融合统一,进而能为立德树人提供文化根基。
3.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历史文化,可让学生建立文明延续的认知框架。学、生通过梳理历史典籍中的制度变革艺术成就和思想流变,可深入感知中华文化的持久生命力。在对比不同文明特质的过程中,学生可从客观角度深入地认识本土文化的独特贡献。比如,“和合”思想对当代治理的启示、汉字体系对东亚文明的辐射作用。这种以实证为主线的文明认同,可将传统文化虚无主义倾向破除。当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关联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使命感和崇敬感,并形成植根于历史、面向于未来的文化自信力。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文化”的渗透路径
1. 深挖教材文本,构建文化语境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立足教材文本,深挖其中的“历史文化”,梳理文本中的思想观念、制度典章等文化要素,补充关联性史料还原历史场景,科学设计古今廉洁的认知迁移活动。通过这一策略,不仅能保障语文教学内容和“历史文化”深度连接,还能让文化语境自然地融入语言训练 [1]。以《劝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读文本段落中“积土成山”“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部分,引导学生将和行为态度相关的重点字词标注出来。学生精准识别“积累”“坚持”“专一”等核心概念后,教师可利用投影呈现战国时期用竹简书写工具的图片,根据史记的相关记载,说明在书写效率低下的时代,“锲而不舍”不仅是一种治学态度,更是克服物质条件局限的生存智慧。随后引入节选材料《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重点圈划“荀卿嫉浊世之政”一句,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关于“蟹六跪而二螯”的比喻,深入解读荀子批判浮躁世风,强调“用心一也”是对治世乱象的回应。为了进一步强化历史语境迁移,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比分析“驽马十驾”和班级优秀笔记案例的共性,从中归纳出“持续积累”对于解决当代知识碎片化问题的价值。学生通过分析笔记中错题归因、定期整理等习惯,能够实现“功在不舍”的现代演绎。通过这一策略,不仅能让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文本支持训练展开,还能让历史文化背景服务于深化语言理解,保障语文能力提升和文化渗透的同步实现。
2. 创设历史文化情境,激活体验感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具象化情境还原历史现场,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深入解读文本内涵与文化内核。教师可基于文本背景,整合一手史料、艺术化载体、地域文化遗存,以此来构建多维认知框架,促使学生从“旁观者”转为“参与者”,在实践活动中具身体验,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以《赤壁赋》为例,教师可聚焦“乌台诗案”这一关键事件,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如相关史料记载、《赤壁图》呈现、黄州地方志对北宋荒僻地貌的描述等等,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史料分析苏轼写作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处境,并对比现在黄州景观图和当时的地图,将文中的“断岸千尺”等地理特征标注出来。通过史料实证,可让学生了解北宋党争对文人的压迫性,从而奠定历史逻辑基础。接下来,教师可基于“夜游赤壁”创设情境,播放故宫博物院藏文徵明《赤壁图赋》、引导学生以小组方式模拟“苏子与客难辨”的场景、播放古琴曲《秋江夜泊》片段,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苏轼的“超脱”到底是积极突围还是消极避世?通过这一策略,可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文化情境中深度感悟和体验[2]。
3. 拓展主题阅读,深化文本理解
教师在开展主题阅读拓展的过程中,要以文本核心思想为切入点,构建多维历史文化关联,以精选互补性史料的方式深化学生的整体认知。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教师可基于“先秦外交智慧”为主题开展背景补白、辞令解码、历史思辨。第一环节:背景补白。教师可出示自制的动态地图,将前 632 年城濮之战后晋楚争霸格局直观呈现,详细标注郑国家处在近处之间的危险局面,引导学生同步填写“形式分析表”。第二环节:辞令解码。围绕烛之武的说辞,设计分层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说秦伯的四重逻辑链、对比阅读《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父母之爱子”段、模拟外交场景开展思辨,深入体会先秦辞令“柔中蕴刚”的语用策略。第三环节:历史思辨。引入“春秋列强争盟”论述,提出思辨问题,引导学生以正反方论证。由此,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还能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3]。
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文化”的渗透价值与路径极具现实价值和意义。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入解读“历史文化”渗透于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立足实际情况,提出深挖教材文本构建文化语境、创设情境激活历史体验感悟、拓展主题阅读深化文本理解的策略,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静 . 口述历史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西华师范大学 ,2024.
[2] 李欣怡 . 高中语文历史题材文本教学研究 [D]. 湖南理工学院 ,2023.
[3] 丁丽涛 . 高中先秦文学作品中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研究 [D].云南师范大学 ,2023.
蓬安县 2025 年教育科研微型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文化”的渗透价值与路径研究》编号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