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作者

朱文清

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9

作者简介:朱文清(2001—),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红色文化。

摘  要: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形成的宝贵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价值。分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并从提升思政教师文化素养、优化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提高红色文化融入成效三个方面提出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以期探索符合实践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推动他们在新时代加快完善知识结构、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履行时代使命担当。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承载着优秀的革命传统,是巩固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为更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高校应积极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基因深深印刻在大学生心中,培养他们的红色情怀,突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红色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科学内涵

首先,红色文化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育。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集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其次,红色文化注重个人奋斗精神。在红色文化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凸显了个人的奋斗与无私奉献。通过深入挖掘这些个人的事迹,可以激发学生珍视努力奋斗、追求卓越的品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指导思想,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二)红色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红色文化强调了家国情怀。在红色文化中,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英雄人物的奋斗精神源于对家国的深厚感情。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而奋斗的责任感。其次,红色文化注重团结合作。中国革命历史表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战胜一切困难。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克己奉公”、“和谐共生”等价值观相契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最后,红色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国情怀、孝道伦常等,这些传统价值观在红色文化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通过融入红色文化,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向学生传递这些传统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红色文化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

在当今社会,青年学生面临着多元的价值观冲击和诱惑。红色文化的融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红色文化强调了共产主义信仰。通过深入学习红色文化,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共产主义的理念和目标,有助于培养他们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信念,坚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奋斗的决心。其次,红色文化塑造了崇高的精神追求。在红色文化中,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和无私奉献是学生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楷模。通过他们的事迹,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精神。最后,红色文化注重实践和创新。学生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可以了解到革命先烈们在实践中的坚持和创新。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思政课教师的文化素养对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但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红色文化素养仍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校思政教师的选拔标准有待优化。思政教师的选拔主要注重政治立场、道德品质等方面,但对于红色文化理论素养和深刻理解的考察相对较少,这导致了在实际教学中,他们难以将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有机融入到课程中,影响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入理解;二是高校思政教师的红色文化知识的培育缺乏组织计划性。部分思政教师缺乏系统的红色文化知识体系,他们的学习停留在红色文化的表面,仅限于历史事实和符号认知,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刻思想内涵;三是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研讨机制不够完善。部分高校思政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机制存在薄弱,缺乏对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入交流和分享。思政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而且教学经验的交流也相对匮乏。

(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有待优化

从我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利用不足,部分高校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很多潜在有价值的资源被忽视。一些革命历史的文献、实物、人物等资源,由于管理不善或者缺乏深入研究,未能被有效地纳入教育体系;二是红色文化教育资料的内容阐述不系统、育人导向不明显,教育者更偏向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单陈述,缺乏对红色文化背后思想的深入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陷入对事实的记忆,而忽略了背后的思想、精神层面;三是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不足,高校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上缺乏跨学科的合作。红色文化涉及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但目前的开发往往只侧重于某一个领域,缺乏综合性的研究。

(三)红色文化融入成效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性过强、学生参与度不高以及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红色文化的融入形式过于表面化和宣传性,缺乏深度挖掘和学术内涵。部分高校思政老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过于注重宣传性的演讲和资料传递,而忽略了对红色文化思想的深度解读;二是红色文化的融入媒介相对单一,缺乏跨学科的融入方式和创新的教学方法。部分高校思政老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可能倾向于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侧重于书本、讲义等传统教材,而忽视了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三是红色文化的融入方式过于死板和僵硬,缺乏参与度和实践性。学生缺乏在实际活动中运用红色文化知识的机会,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脱节。一些学校可能缺乏相关的实践平台或资源支持,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提升思政教师文化素养,全方位增强红色文化融入的实效性

第一,健全并实施科学的新进思政课教师选拔制度。建立完善的选拔程序包括资格初审、面试、教学演示等环节。面试环节可以设置专业面试和综合素质面试,旨在全面了解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教学设计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教学演示可以让候选人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展示其教学技能,帮助评审团更全面地了解其教学水平。此外,引入多元评价机制,如同行评审、学生评价、教学成果等,从而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教师的综合素质,避免片面评价导致选拔失误。

第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思政课教师培训计划。对于新进思政课教师,建立起系统全面的培训计划,包括针对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方面的课程,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和学术交流等形式,帮助新教师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需要常态化的观察、指导和帮扶,由资深教师或专家担任他们的导师,定期进行教学观摩和课堂指导,针对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个性化的辅导和培训;对于转岗、转任教师以及其他专业的兼职教师,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或者提供远程教育资源,让这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时间和需要进行自主学习。针对性强的理论学习可以采用小班授课、个性化辅导等方式,确保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努力构建完善的教学研讨机制。建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思政教育研究团队,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级、校级的研究项目,推动教师之间的学科交流,促使他们在学科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果。此外,建立可持续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学习机制不仅仅是提供学习资源,更要有一个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用于检验学习效果、指导个体发展。通过教学评估、学科竞赛、绩效考核等手段,对教师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提供具体的反馈和改进建议。

(二)丰富教育资源,深层次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感染性

第一,科学运用现有红色文化资源。首先,高校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对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进行再加工。这包括将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等红色文化元素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整合,以更加生动、通俗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其次,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红色文化资源库,对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通过数字化、分类整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捷的获取和利用渠道。最后,高校可以编写独特的校本教材,以至于能够将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教材可以结合学校的特色、地域文化和教学需求,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入解读和传授。

第二,系统挖掘尚未开发的红色文化资源。首先,高校应该梳理清楚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建立专门的调研小组或项目组,由专业人员和学生组成,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了解红色文化。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地图、信息数据库等,整合和展示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形成一份详实的数据库。其次,高校应该促进多方合作,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可以更好地获取资源开发的支持,共同规划和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承。最后,高校应该制定详细的开发计划,包括项目的目标、计划进度、资金支持等,确保资源开发工作有序推进。

第三,要活化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方式。首先,高校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加红色文化的学生参与度。高校通过利用VR和AR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红色历史事件、参观红色遗址和重要场所。其次,高校应该借助文创的东风,丰富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高校可以与文创企业和设计师合作,开发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和项目。最后,高校可以结合红色文化和文创产业的特点组织跨学科的合作与项目。例如,历史学、艺术设计、传媒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共同参与红色文化的研究、创作和传播,以培养他们的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加强价值引领,多角度增强红色文化融入的渗透性

第一,抓牢高校思政课,巩固红色文化融入渠道。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播与实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中,借助红色文化的故事和实践,深入解读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地位,生动展示毛泽东思想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通过红色文化的丰富实例,展示近现代中国经历的沧桑巨变,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第二,构建立体传播矩阵,扩展红色文化融入媒介。首先,优化传统媒介的传播作用。高校可以与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广播台建立合作关系,制作和播放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特别节目和系列报道,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其次,积极运用新兴媒介,满足多元化学习需要。高校可以创建官方的社交媒体账号,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发布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短视频、图文和互动内容,促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红色文化的思考和传承。最后,推动传统传播媒介和新兴传播媒介融合。高校可以组织线上线下结合的红色文化活动,如线上讲座与线下展览相结合,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和方式,实现红色文化的全方位、多角度传播。

第三,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增强红色文化融入实效。首先,设计多元而有深度的实践项目,包括参观革命历史遗址、红色旅游景区、参与社区服务等,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感知红色文化的内涵。其次,在实践活动中设立反思与讨论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的联系。这种参与度的提高有助于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红色文化,并能够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最后,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开展红色文化相关的社会调查、项目研究等。鼓励学生将实践研究的成果呈现在学术研讨会、校内展览等平台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同时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1]李佳祺,徐成芳.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03):47-50.

[2]王璇.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22):67-70.

[3]王威.红色文化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融入——《润物无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评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4,40(06):125.

[4]刘燕,李楠.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03):26-35.

[5]张馨文.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山西档案,2024,(06):71-73.

[6]张志强,郝琦.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0):61-63.

[7]岳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1):107.

[8]高俊晗,龙东.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