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课堂实施策略的研究与评诂
时向军
城固县特殊教育学校,陕西城固县,723200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标对教学情境真实性、课程实践性的高度重视,传统教学模式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逐步探索将真实生活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构建生活化课堂。生活化课堂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将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实现知识的“活”化与“迁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生活化课堂的概念
生活化课堂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为依托,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主动建构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本质是打通“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壁垒,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使教学活动更具现实意义与趣味性,生活化课堂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它打破了封闭僵化的课堂结构,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在生活的真实问题中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1]。
二、生活化课堂实施策略
(一)构建生活情境
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实施生活化课堂,构建真实且有意义的生活情境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生活适应能力的重要策略,特殊教育对象由于其认知方式、情感表达和行为特征的特殊性,尤其需要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构建生活情境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取他们熟悉的生活元素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例如针对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智力障碍学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买菜做饭”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蔬菜、水果、钱币以及交易方式,将语文、数学和生活技能融合起来,在“买什么、怎么买、怎么付钱”这些具体问题中锻炼表达与计算能力,提升自主生活意识,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生活情境的构建需要多感官、多渠道、多角色的协同介入,以适应特殊儿童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可以通过模拟现实环境、设置角色扮演和情景任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真实体验,例如在训练语言表达障碍学生的社交沟通能力时,教师可以创设“超市购物”或“就医咨询”等生活场景,配合图片、实物和肢体动作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交际意图和表达方式,同时教师还应调动资源整合学校、家庭与社区的参与,邀请家长或社区志愿者参与情境教学,共同支持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应用所学技能,通过这种系统化的生活化情境设计不仅促进了特殊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也有效推动了教育公平与个体尊严的实现。
(二)引入真实案例
在特殊教育课堂中引入真实案例是推进生活化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实效的重要路径,真实案例相较于抽象的知识传授能够为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情境,帮助其理解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特别适合学习能力较弱、生活经验有限的特殊儿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与发展水平,精选贴近其生活实际的典型事件,如交通出行、个人卫生、就医购药、校园交往等,再现生活细节、呈现解决过程,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建立“问题—方法—结果”的逻辑链条。在教授听力障碍学生“就医流程”时,教师可以选取某位同类型学生的就诊经历作为案例,借助视频、图示与文字描述,讲解其如何预约挂号、如何与医生沟通,再现真实语境中可能遇到的沟通障碍和应对策略,这种具象化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和代入感,也有效引导其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真实案例的引入也是开展个别化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的重要支撑,教师可以通过收集来自学生本人或同伴家庭的典型生活片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内容,例如对于一位自闭症学生而言,其在社区乘公交车时出现的困扰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学生不会使用交通卡,不清楚站点提示,也不善于寻求帮助,教师可据此情境在课堂中模拟公交乘车流程,进行角色扮演和问题解决训练,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标识、求助表达等技能,在操作过程中还可融合社会性规则的教育,如排队礼仪、让座行为等,从而拓展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三)设置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以具体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特别适用于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场景中,教师在生活化课堂中应根据学科特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挑战性和实践价值的学习任务,如在语文课上布置“采访爷爷奶奶的童年生活”任务,在数学课中开展“家庭用水调查统计”任务,在科学课上进行“设计家庭节能方案”的探究任务,这些任务往往带有真实目的,涵盖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团队合作、成果展示等多个环节,不仅提升了课堂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深度思考,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任务的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既要考虑任务的挑战度,也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确保任务既能激发兴趣,又能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计划、协作与反思,注重过程性评价,给予及时反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采用小组合作、跨学科整合、阶段成果汇报等方式,增强学习的互动性与系统性,例如在开展“设计一周健康菜谱”的任务中学生需要结合营养知识(科学)、预算(数学)、表达(语文),并最终制作宣传材料进行展示,这种任务导向的学习方式有效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迁移到生活实践中,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习的价值感和成效。
三、结语
生活化课堂的实施是推动教育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重要路径,它不仅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更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构建生活情境、引入真实案例和设置任务驱动等策略,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开放与富有生命力,未来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融合,持续探索生活化教学的新方式,助力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成长。
参考文献:
[1] 潘锦秀 . 构建生活化教学课堂 [J]. 小学科学 , 2024(8):130-132.
[2] 庄平凤 . 善用生活化教学 , 有效激活思政课堂 [J]. 试题与研究 , 2023(21):94-96.
作者简介:时向军,女,本科,一级教师 , 在一线工作近 35 年,县级教学能手,现任城固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导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