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院校深度融合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作者

侯晓山 王诚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随州 441300

教学团队是指由数名教师通过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团队强调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目标在于通过团队的力量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和推动教育教学创新。2007 年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项目,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等文件相继颁发,高校开始重视并紧抓教学团队的组织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成为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着力点。

一、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目前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主要有四种模式:“双师型”教学团队、模块化教学团队、技能名师工作室、院校共建虚拟教研室。

“双师型”教学团队是由学校选拔具有临床经验的护理教师与医院护理骨干组成团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教师既能传授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操,学生技能考核通过率提升,但部分教师临床经验更新滞后,医院专家因工作繁忙难以深度参与教学。

模块化教学团队是将护理专业课程按护理教学内容或技能进行模块(如基础护理、急救护理等)分组,每模块由专长教师负责,按模块实施教学。模块化教学团队教学针对性增强,学生专项技能掌握更扎实,但是生硬的模块分割可能导致模块间衔接不畅,团队协作不足,易导致知识碎片化。

技能名师工作室是由护理专家或教学名师为核心组建的护理教学团队,多采用“名师引领、校企共建、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教学改革、技能培训等工作。技能名师工作室能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优化课程与教学资源,但这种模式对名师资源依赖性强,部分专家因工作繁忙,难以长期稳定参与教学研讨,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院校共建虚拟教研室是由学校联合多位医院护理专家,利用在线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案例研讨的教学团队形式。院校共建虚拟教研室可以更快整合优质资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实际,但是部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线上交流效率低,可能影响协作效果。

二、护理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培养同质化

护理教师培养同质化狭义上讲就是护理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基本无差别。学校普遍的晋升标准主要依据教学能力大赛、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科研课题、质量工程项目等教学和科研成果,使得护理教师的职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教学成绩和科研产出方面,内容单一,路径相似,缺乏护理临床实践、护理管理、健康咨询等多样化的职业发展机会,这种同质化可能会限制教学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效果。

(二)团队结构单一化

护理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单一化是指教学团队在成员背景、专业领域、教学方法和经验等方面缺乏多样性。大部分学校招聘时过于强调学历背景,提供的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大多数成员都是护理学本科或硕士毕业,缺乏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跨学科学习、培训背景和经历。教学和研究方向多集中于基础护理,对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心理健康护理等新兴领域的覆盖不足。这种单一化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教学传统化

课程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缺乏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学设计,缺少创新性和多样性。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护理专业领域,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课程效果的评价主要依赖终结性考试,缺乏多元化的评估手段,过于注重结果评价,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这种传统化教学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院校融合浅表化

护理专业教学团队院校融合比较表浅是指在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院校之间的合作和融合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入和实质性的合作。院校之间的合作主要依靠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形式多为学术讲座、研讨会等短期的交流活动,教师互访、互聘、互用和交流机会有限,缺乏具体深入和长期的合作项目。院校之间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共享有限,科研团队合作不紧密,未能充分利用双方的科研力量和资源。院校表浅的融合可能会限制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保障机制落后化

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保障机制落后化主要表现为支持和促进教学团队建设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资源配置跟不上团队建设发展需要。学校对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政策不匹配,缺乏专门针对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政策支持,培训内容单一,发展机会有限,同时存在建设经费支持不足的问题,导致教师培训、教学设备更新、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受限。对教学创新、跨学科合作等行为的奖励机制不完善,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不足。

三、院校深度融合护理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医院与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深度融合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重要途径。院校深度融合是指双方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教学内容与临床需求紧密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教学评价与临床岗位相适匹配,教学资源与临床资源共享共用,实现院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一)有助于实现院校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学校提供教学场地、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医院提供临床实践基地、临床专家等医疗资源,双方深度融合,教学与临床资源共享,实现专业育人优势互补。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共同探讨护理教育和护理实践的发展趋势,共享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

(二)有助于达成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同步

学校与医院深度融合,护理专业学生培养院校同步,使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缩短岗前培训时间。

(三)有助于促进院校文化融合与理念共享

学校与医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同时,学校将医院的职业文化引入校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医院也吸收学校的教育理念,提升护理人员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院校深度融合护理教学团队建设探索

(一)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

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采用校院合作共建、人才共享、资源共用的“三共”模式,打造院校合一、医教一体的育人平台,学校与医疗机构、护理服务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社会服务等活动。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现代化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采用“基地 + 平台”模式,实现虚实结合的护理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临床实践环境锻炼护理临床技能,同时也可作为医院的培训基地,满足医务人员学习进步的需要,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完善配套制度,保障院校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比如建立医院和学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医院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和课程改革,学校教师参与医院的科研和技术服务。在学校和医院之间建立良好的文化互动机制,通过学术交流、文化活动等方式,促进双方文化的融合。

(二)创新教学团队模式

为避免教师同质化的问题,创新组建“双带头人 + 模块化双导师组”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跨界融合的综合护理专业教学团队,由院校护理专业负责人与医院护理专家共同领导团队,落实院校层面的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教材编写、学生实训教学管理等,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研讨专业建设等。根据临床工作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将护理教学内容按护理技能模块(如人文护理、基础护理、外科护理、老年护理等)分组,每组由院校教师和临床护士共同组成,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医院进行实践操作,同时接受学校老师和临床老师共同指导,从而实现教学与临床的逐步渗透和深度融合,缩短学生到护士的身份角色转换时间,增强临床适应能力。

(三)重构课程模块体系

根据医院岗位需求,调研分析学生专业能力和临床技能水平,由“双带头人”和“双导师”共同研讨,优化课程设置,开发“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课程体系深度融合,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能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课堂内外多维度综合评估学生学习效果,重视学习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通过以上方式,医院与高职院校实现深度融合,能够推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护理人才。

医院与高职院校的深度融合是护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院校深度融合通过共建护理教学团队,实现共享资源、协同育人,能够有效解决护理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培养出更符合临床需求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春玲 , 朱爱军 , 张建军 , 等 . 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 [J]. 卫生职业教育 ,2023,41(02):22-25.

[2] 常润梅 . 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J]. 才智 ,2025,(11):125-128.

[3] 王明弘 , 李雨桐 . 三教改革背景下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J/OL].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1-5[2024-06-13].

[4] 邓良岑 , 任秀娟 , 刘琳琳 ,. 基于护理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化教学实践研究 [J]. 科教导刊 ,2025(14):143-145.

[5] 何凤云 , 王芳华 . 基于“护理技能名师工作室”的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08):25-26.

[6] 彭利余 , 姜娜 .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

径研究与实践——以护理 ( 母婴护理方向 )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例[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40(01):8-12.

[7] 谢渊 , 李宏昌 , 罗仕蓉 , 等 . 跨界融合背景下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探讨 [J]. 卫生职业教育 ,2020,38(12):8-9.

[8] 谢小凤 , 张凤英 , 尹怡 , 等 . 新时代中国特色护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J/OL]. 四川大学学报 ( 医学版 ):1-6[2025-04-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研究项目“基于内涵式发展的高职护理专业‘三融’建设与改革研究”(2024ZJGB03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侯晓山(1987-)讲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儿科护理王诚(1985-)讲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