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群众文化治理中的制度建构与长效机制

作者

王晓丹

逊克县文化馆 164400

基层群众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领域。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的深入实施,基层群众文化在丰富民众精神生活、培育公共认同与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然而,在现实运行中,基层群众文化治理仍存在制度体系不完善、资源分配不均衡与治理机制缺乏长效性的突出问题。如何在制度建构的层面形成科学框架,并在实践中探索长效运行机制,成为推动基层群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

一、群众文化治理的逻辑与实践基础

基层群众文化治理的制度建构不仅是行政管理的延伸,更是公共文化服务法治化与规范化的重要体现。制度建构的逻辑在于通过规则设计与组织安排,保障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在公共性与公平性原则下运行。国家层面颁布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基层文化治理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其强调政府在资金保障、设施建设与人员配置上的主体责任,为制度建构奠定了法律依据。

在实践中,基层群众文化的制度建构往往依托于地方性政策与具体操作规范。例如江苏省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明确规定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必须定期开展公益性活动,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这种制度化设计不仅推动了文化服务的常态化供给,也提升了基层文化治理的责任意识。可见,制度建构的本质是通过明确职责与规范流程,将群众文化治理嵌入公共政策体系之中,从而实现文化服务的普惠性与均衡性。

二、群众文化治理的长效机制与建构路径

长效机制的建构不仅是基层群众文化治理走向制度化的关键,更是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在社会需求不断变化与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资金制度、组织体系、社会参与和技术支撑的有机结合,决定了群众文化能否形成稳定而富有活力的运行格局。通过制度化设计与前瞻性规划,基层文化治理才能摆脱短期化与碎片化的困境,迈向持续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一)资金保障的制度化设计

资金保障是长效机制的根本环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若长期依赖临时性项目或短期拨款,难以形成连续性与稳定性。国家与地方政府需要建立专项资金制度,将文化支出纳入财政预算的固定部分,确保资金供给的稳定与公平。浙江“百县万村文化工程”中的专项资金模式,为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与运营提供了制度化支持,使文化活动能够在常态化框架中持续推进。这一经验表明,资金制度的设计应兼顾均衡与效率,为欠发达地区提供稳定的文化保障,同时鼓励区域间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二)组织体系的优化与治理格局的构建

组织体系的健全是推动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单纯依赖政府行政推动容易导致形式化,而“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格局则更具活力。政府应在顶层设计与资源统筹中承担引导角色,社会组织与文化企业在活动策划、内容供给方面注入专业力量。群众通过文化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形式直接参与决策与实施,在治理中体现主体性。这种模式提升了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也增强了居民的责任感与文化认同感,使治理机制真正内嵌于社区生活之中。

(三)社会参与的激发与动力机制的形成

社会参与是长效机制的内生动力。非遗传承人、文艺骨干与志愿者队伍在基层文化治理中具有核心作用,他们既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创新的推动者。通过建立培训体系与激励机制,可以增强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与专业性。贵州“非遗进校园”的实践,将民间艺人纳入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接触传统文化,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也为基层文化活动注入持续活力。未来,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需要制度化支持,使其在治理中拥有明确的定位与长远发展空间。

(四)技术支撑的应用与治理方式的创新

技术进步为长效机制提供了前瞻性的支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能够在活动设计、效果评估与受众分析中发挥作用,通过动态监测居民兴趣与反馈,推动文化服务的精准化与定制化。数字化平台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城乡文化资源实现共享与互通,扩展了治理的覆盖范围。随着智慧文化体系的不断完善,技术不仅是传播渠道的延伸,更是治理方式的重构力量,为长效机制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

三、群众文化治理的未来发展战略与启示

基层群众文化治理的未来发展应在制度与机制的互动中寻求动态平衡。制度建构为治理提供了顶层框架,长效机制则确保实践的持续性,二者的结合才能推动治理走向现代化。未来不仅需要强化法治化与规范化,使制度在法律保障下具有刚性约束力,也要通过灵活的机制设计回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使文化治理始终保持开放性与适应性。提升群众文化的吸引力,还需在内容创新与多样化上发力。通过跨界合作与创意转化,将非遗、地方戏曲与现代艺术资源有机结合,打造适合不同群体的文化产品,从而增强群众的参与度与社会认同。公共文化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还依赖多元主体的合作,政府应从单一供给者转向引导与保障者,社会组织、文化企业与基层社区则在策划、实施与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形成多元共治的生态。

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技术驱动也将成为未来治理的关键支撑。智慧文化平台的建设不仅能提升传播效率,更能在数据采集、资源整合与活动评估中实现科学化与智能化,使群众文化治理在制度约束与技术创新的双重保障下获得持久活力。

四、结语

基层群众文化治理中的制度建构与长效机制研究,体现了公共文化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城乡一体化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为群众文化治理提供了新的舞台。只有通过资金保障、组织完善、社会参与与技术支持的多维推动,在制度与机制的互动中不断探索,才能真正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的长效治理体系,使群众文化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丛杰 . 浅谈群众文化在社会公共治理中的基础地位 [J] 东方企业文化 2014(22):167.

[2] 齐川川 .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农村治理的影响研究 [J] 村委主任 2024(05):100

[3] 龚翠婷 . 关于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探讨 [J] 区域治理 2018(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