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融合视角下《非遗信息采集》课程教学改革
宋龙 董小龙
河北美术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活态传承在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下正迎来一次大考,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近 37% 的非遗项目面临着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数字化保护而导致失传的风险。传统非遗以“口传心授”为传承方式,受到传承人老龄化、技艺濒临失传的双重重压;非遗载体遭到破坏,其中蕴含的价值也被逐渐遗忘。
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已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必由之路”。因为数字技术是一个超越时空限制的技术,它可以永远地去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历史记忆,以及实现全社会的传播。这样就带来了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数智融合”就是其中的一种,“数字传人”也是其中的一种,而这些都实际上带来了我们非遗活态传承模式的根本性的变化。但是非遗的数字化也并不是一路平坦的道路。最大的难点就是,在非遗的数字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非遗的“情感连接”和“人文关怀”不能被技术逻辑所取代,所以在做非遗《非遗信息采集》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时候,它的“跨专业融合”,是必须要做的一项重大工作,要把技术工具有效支撑起来,同时还要维持人文关怀的精神。
一、非遗教育现状的系统性诊断
目前的非遗教育(特别是在信息采集课程)仍然有一系列十分明显的系统性问题需要克服。传承模式的内在矛盾:非遗产有“口传心授”特征,缺少条理化、组织化的文献记载,与数字化时代基于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组织方式不相兼容;传人老了、手艺没了,是非遗保护面临的现实危险。
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在非遗数字化保护领域,真正既懂行又能玩转数字化的人才极少。这就造成了当下对于非遗数字化内核挖掘不足的现象。
顶层设计的缺失与数据孤岛:大多数非遗数字项目并没有做好顶层设计,在没有统一规划和有效指导的前提下,各个地方、各个机构各单位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导致出现大量“数据孤立地带”的情况,比如不同的地方对同样类型的传承人进行传统音乐音频采集的标准各有不同,很难整合在一起。
呈现形式的不足:目前非遗数字化的成果而言,在展现方式及用户体验方面仍需提高;虽然已经加入了一些VR 等技术,但是交互过简、不能为受众带入真实的氛围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非遗很难与人们快节奏、高效能的生活相匹配,更难以被大众关注与感动,扩大其影响力。
上述困难不是各自独立的问题,它们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形成了非遗教育最为深刻的难题,具体需要借助于课程教学改革加以彻底解决。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框架设计与原则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跨专业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堆砌学科的概念,其依据在于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和方法,且具有丰富的认知和方法论。要求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走进去”,对非遗以外的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要有充分的了解;二是“看回来”,回归非遗本身,用新角度观察非遗,为非遗保护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本报告提出“非遗 + 美育”协同育人的“四维联动”框架,并以《非遗信息采集》课程为例进行了推广运用。
挖掘学科资源: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把课程延伸到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对应着非遗中的五类(如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都可以纳入课堂教育范畴之内。
融通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界限,集纳艺术学、历史学等,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矩阵,主要包括非遗基础理论的“通识课程”,结合地方非遗资源的“专业课程”,以及产教融合的“实践课程”。深化产教融合:坚持开放办学,校企行多方面合作办学,多方共建产业学院、共建实践基地 ( 比如:与文创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在博物馆、美术馆等建设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与非遗技艺体验、文创产品开发 )。强化社会传播:把社会传播作为学习目标之一,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数字化成果,用动漫游戏、数字影音的方式去创造,去实践如何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触动人们的内心,增广人的社会共识。
三、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与实践
基于上述框架,本研究建议将《非遗信息采集》课程设计为三大模块,以实现人文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并以“知情、知艺、知辩”为教
学目标。
模块一:非遗理论与人文基础
本模块为学生构建关于非遗的宏观认识和具有人文性的关怀观而存在,围绕非遗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与非遗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非遗与文旅、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内容展开讲述,在此过程中呈现非遗作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所拥有的“情感连接”,强调非遗技术是建立于其上的人文伦理属性,以此为基础铺垫后续的教学工作。
模块二:数字信息采集与技术方法
它为课程的技术内核,负责非遗信息数字化采集的教学工作,教学内容应严格遵循国家行业标准,具体的技术要求如下:
文字与文献采集:收集并整理古籍、手稿和家谱等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出版物。
音视频与图像采集:掌握多机位拍摄(至少要使用 3 台机器),多角度拍摄(可以从正面、侧面、上下等多个维度去进行),同步录音的精良的技术手法,精准地将表演者的表演、乐器的演奏、服饰的样式等予以记录下来。
环境与空间采集:以文字、图片(含地图、示意图)等方式记载该项目传播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和该项目的关系。
模块三:跨学科实践与创新应用
利用项目制授课方式把理论和技术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基于具体案例的学习整合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包括如下的实践内容:
数字化再现:运用 VR、数字孪生等技术再现非遗传统表演场所以及非遗技艺的制作现场,给用户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AI 赋能创新:运用人工智能开展图象生成、视觉建模等或者将两者相结合,使非遗融入到新的情境之下,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田野调查与数据分析: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入民间,搜集非遗资料,用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手段分析大批量多模态数据,发现非遗深层内涵。
四、教学实施与路径创新:人机协同的新范式
在智能时代,“人机协同教学”已成潮流,我校在《非遗信息采集》课程中也采用了这一方式,以达到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面向所有人、通过个性化的手段开展自主学习的目的。实践的具体方法有:…(省略具体的方式)。
数据采集与分析:利用高精度传感器、无人机采集资料并把大量资料交给 AI 先期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后,就可以让学生从繁重枯燥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进而把精力放在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意蕴,关怀现实人生中去。
创意与设计:学生们可以通过与 AI 共同创作的方式,在借助AIGC 技术自动生成了诸多设计方案、纹样等的基础上,“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优势互补”,发挥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各方面的优势。实践模拟与训练:学生们可以在 AI 驱动的虚拟仿真平台上对非遗信息采集展开重复性的练习,在《女装设计》课程上将汉绣数字仿真技术运用于此。本文出自《女装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以人机共有的协同方式来替代过去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是知识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将教师转变成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指导者,学生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人变成与机器并肩工作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非遗信息采集》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本门课程本身的建设与发展,也体现了利用信息采集等手段使得旧的文化智慧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实现新生的教学探索;不是为了让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为了非遗可以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借助新时代、新人群所喜爱的方式“融入当代社会”。
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景,非遗信息采集者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从单一的信息收集者转变为人类学家、数据科学家、创意设计师和文化传播者的复合型“文化工程师”,采用人机协同的手段来把日渐消亡的口头及身传技艺变为可以无限复刻、无远弗届地传向民众的数字化遗产,并进而不断创造性转化,把《非遗信息采集》这门课程打造成为连接文化记忆和当今社会,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门课堂良课。
2024-2025 年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项目编号 XJGZ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