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动力电池能量回收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任新雨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引言:

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续航里程的需求不断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回收成为降低能耗、延长续航的关键技术手段。传统能量回收技术存在转换效率低、适配场景有限等问题,难以充分挖掘制动、滑行过程中的能量潜力。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迭代为能量回收提供了更精准的控制能力与更广泛的工况适配性。因此,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动力电池能量回收中的应用,明确技术应用路径与优化方向,对破解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提升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动力电池能量回收的核心原理与现存瓶颈

1.1 能量回收的核心原理

动力电池能量回收的本质是将新能源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并存储于电池中,核心依托“电机-逆变器-电池”的能量转换链路。当车辆制动或滑行时,驾驶员松开加速踏板或踩下制动踏板,整车控制系统触发能量回收模式,此时电机切换为发电机工况,通过电磁感应将车轮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电能经逆变器整流、调压后,转化为符合动力电池充电要求的直流电;最后在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调控下,电能被平稳输入电池,完成能量回收与存储,整个过程需实现“动能-电能-化学能”的高效转化与安全管控。

1.2 现存技术瓶颈

当前动力电池能量回收技术存在三方面突出瓶颈。一是能量转换效率低,传统电机在低速、轻制动工况下的发电效率不足 60% ,且逆变器的电能转换损耗、线路传输损耗进一步降低整体回收效率,导致大量动能以热能形式浪费;二是工况适配性差,传统能量回收策略多采用固定回收强度,无法根据车速、制动强度、电池状态等动态调整,例如低速拥堵路况下回收强度过高易导致车辆顿挫,高速滑行时回收强度不足则浪费能量;三是安全管控风险,若能量回收过程中充电电流、电压超过电池承受范围,或 BMS 与电机控制协同滞后,易引发电池过充、温度骤升等问题,威胁电池安全与使用寿命。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动力电池能量回收中的应用路径

2.1 电机控制技术:提升能量转换效率

新能源汽车的高精度电机控制技术是提升能量回收效率的核心支撑。采用永磁同步电机与矢量控制算法,可优化电机在发电机工况下的磁链控制与转矩调节,使电机在低速 20-50km/h )、轻制动工况下的发电效率提升至 80% 以上,减少动能向热能的转化损耗;同时,引入碳化硅(SiC)逆变器技术,其开关损耗较传统硅基逆变器降低 50% 以上,可减少电能转换过程中的损耗,进一步提升“动能-电能”的转换效率;此外,电机转速自适应控制技术可根据车速实时调整电机发电转速,匹配最佳发电效率区间,避免高速或低速工况下的效率衰减。

2.2 电池管理技术:保障回收安全与存储效率

新能源汽车的先进电池管理技术(BMS)为能量回收提供安全与效率双重保障。在安全管控方面,BMS 通过实时监测电池的荷电状态(SOC)、温度、单体电压等参数,设定能量回收的安全边界:当电池 SOC 过高(如超过 90% )或温度过低(如低于- .10C )时,自动降低回收电流或暂停回收,避免过充、低温充电对电池的损伤;在存储效率方面,BMS 采用动态充电电流调节技术,根据电池实时状态调整回收电流大小,例如电池 SOC 较低时适当提升充电电流以加快能量存储,SOC 较高时降低电流以保证充电平稳,同时通过均衡充电技术确保电池单体电压一致性,避免因单体差异导致的能量存储损耗。

2.3 整车控制技术:实现多工况动态适配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整车控制技术可拓展能量回收的工况适配范围。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如毫米波雷达、轮速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整车控制器可实时采集车速、制动踏板行程、路面坡度等信息,构建动态工况模型;通过模糊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智能算法,实现能量回收强度的自适应调整:例如紧急制动时提升回收强度以最大化捕获能量,低速跟车时降低回收强度以避免车辆顿挫,下坡路段时维持中等回收强度以平衡能量回收与行驶平顺性;此外,整车控制技术可实现“能量回收-机械制动”的协同,根据制动需求分配两者的制动力比例,在保证制动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挖掘能量回收潜力。

三、技术应用的挑战与优化策略

3.1 面临的核心挑战

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动力电池能量回收应用中仍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多系统协同难度大,电机控制、电池管理、整车控制需实时共享数据并同步调整,若系统间通信延迟(如 CAN 总线延迟超过 100ms)或数据交互错误,易导致回收策略执行偏差,影响效率与安全;二是极端工况适应性不足,在低温(低于- 20C )、高海拔等极端环境下,电池活性下降、电机发电效率衰减,现有技术难以维持稳定的回收效果;三是用户体验平衡难,部分高回收强度策略虽能提升能量回收量,但会导致车辆制动脚感生硬、滑行阻力过大,影响驾驶舒适性,难以兼顾效率与体验。

3.2 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需从协同机制、极端工况适配、用户体验优化三方面推进技术完善。首先,构建“多系统协同控制平台”,采用以太网通信技术替代传统 CAN 总线,将系统间通信延迟降至 50ms 以内,同时建立统一的控制逻辑,实现电机、电池、整车系统的参数实时同步与策略协同;其次,研发极端工况适配技术,低温环境下通过电池预热系统提升电池活性,高海拔环境下优化电机通风散热设计以维持发电效率,同时通过工况预测算法(如基于导航的路况预判)提前调整回收策略,适配复杂环境;最后,优化用户体验,提供多档回收强度调节功能,满足不同驾驶习惯需求,同时通过制动踏板感模拟技术,使能量回收过程中的制动脚感更接近传统燃油车,降低驾驶适应成本。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动力电池能量回收的原理、瓶颈及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路径,明确了技术驱动下能量回收优化的核心逻辑。研究表明,电机控制、电池管理、整车控制等新能源汽车技术,可有效解决传统能量回收效率低、适配性差、安全性不足等问题,显著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回收效果,进而延长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尽管当前技术在系统协同、极端工况适配等方面仍存在挑战,但通过构建协同控制平台、研发极端环境适配技术、优化用户体验,可进一步释放技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研究[J].资源再生,2022(05):45-49.

[2]王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探讨[J].汽车维修与保养,2023(07):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