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吕遇逢
蓬安县小(一)型水库运行维护中心 四川南充 637800
引言: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面临工程老化、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等现实挑战,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存在差距,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既是解决当前农村水安全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文章聚焦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领域,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对于促进农村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村生活改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工程设施技术老化
从技术层面审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技术老化成为制约工程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本质上反映工程建设与维护间的时间矛盾,表现为工程物理性能下降与功能性退化的双重困境,其中物理性能下降主要体现在结构材料老化、强度降低、耐久性减弱等方面进而致使工程抵抗自然灾害能力逐步弱化,而功能性退化表现为工程原设计标准与现代需求脱节从而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用水要求,且老化工程普遍存在技术路线陈旧、设备效率低下、能耗高等与现代水利工程技术要求相距甚远的问题。
1.2 监测技术应用的空白
从管理视角来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中监测技术应用空白这一情况,构成了科学决策的重大障碍,其核心在于缺失信息获取与处理机制,致使管理者不能准确把握工程运行状态及水情变化,只能凭借经验判断与主观臆测来决策,具体表现为监测基础设施匮乏,多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未配备如水位、流量、位移等基本监测设备,无法获取最基础的工程运行参数,且其在少数已配备简单监测设备的工程里,监测方式还停留在人工巡查与记录阶段,存在监测频率低、精度差、实时性差的问题,无法满足现代水利工程管理需求。
1.3 技术标准执行的缺失
从制度建设角度考量,技术标准执行缺失直接影响着管理质量和工程效益。这一问题的实质是规范化管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脱节,反映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制度化水平低下,这种缺失表现为标准体系不完善,现有技术标准大多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特点考虑不足,适用性和操作性不强,导致基层难以执行。
2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1 工程设施技术改造
从工程更新角度而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技术改造作为解决设施老化问题的根本途径,需遵循系统性、适应性及可持续性原则,且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不但要考虑工程即时功能恢复,更需关注长期安全运行与效益持续发挥以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
改造也要注重技术适应性,依据工程类型、区域特点和使用需求来选择适宜的改造技术路线,避免简单模仿与技术替代,充分顾及农村管理能力和维护条件[1]。与此同时,改造过程应采用系统工程方法,统筹兼顾结构安全、功能提升以及生态保护以实现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更为关键的是,技术改造应融入现代化元素,引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来提高工程抗灾能力与运行效率。
2.2 建立智能监测系统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立智能监测系统作为实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科学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现着管理手段由经验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一方面智能监测系统构建基于物联网理论和水文监测原理而形成“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三层架构以实现工程运行状态和水情信息实时监测、传输及处理之态;另一方面监测系统设计遵循“实用为先、技术适度、成本可控”原则依据工程重要性和风险等级确定监测内容与密度避免盲目追求高端复杂之举。
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也需结合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构建预测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把被动监测转变为主动预警与智能决策之状[2]。此外,监测系统建设不脱离农村实际充分考虑设备维护、人员操作及系统可持续运行等问题确保系统建成后能长期有效发挥作用。
2.3 推广高效节水技术
基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推广高效节水技术这一提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效益的核心措施,体现着从“重供水”向“重节水”的管理转型。从技术层面而言,高效节水技术选择依循因地制宜原则,按照当地水资源条件、农业种植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来构建含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三个维度的多层次节水技术体系。
就推广机制来讲,需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农民参与的多元协同机制,借由政策激励、示范带动和技术培训以提高农民应用节水技术的意愿与能力;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节水技术推广要平衡投入产出关系,选取成本效益最优的技术方案,让节水与增效有机结合,强化技术推广的可持续性,且节水技术应用不只是技术方面,更是管理与制度层面的事,需建立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资源配置制度,通过经济手段引导节水行为。
2.4 制定技术管护标准
立足规范化管理视角,制定技术管护标准对实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科学管理而言是制度保障,体现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3]。从体系构建角度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技术管护标准应构建成涵盖安全检查、维修养护、运行调度及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完整标准体系,形成横向覆盖各类工程、纵向贯穿管理全过程的标准矩阵。
在内容设计方面,标准制定需秉持实用性、操作性及适应性原则,要符合工程技术规范要求并考虑农村管理实际,达成标准化与差异化统一之态,防止出现脱离实际的高标准或降低要求的低标准情况。关于实施机制,应建立起包含标准宣贯、培训、监督、评价的闭环管理体系,保障标准从纸面落实到位,尤其要强化标准执行的考核激励,把标准执行情况与项目资金、评优评先等相挂钩,提升标准的约束力。就评估体系来讲,需建立针对标准实施效果的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开展标准执行情况及适用性评估,依据实施效果与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对标准内容加以调整完善。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技术管护标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通过明确各方权责、规范管理行为、降低交易成本来提高管理效率。
结束语:
面对工程设施技术老化、监测技术应用空白以及技术标准执行缺失等诸多问题,需通过工程设施技术改造、建立智能监测系统、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制定技术管护标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来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展望未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融合,强化信息技术同水利工程的深度结合,建立健全多元参与的管理机制以不断提升农村水利工程的安全性、高效性以及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黄 国 兵 . 农 村 小 型 水 利 工 程 建 设 与 管 理 探 讨 [J]. 新 农民,2024,(11):28-30.
[2]王建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及维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2,13(15):156-158.
[3] 汪 玉 芳 . 农 村 小 型 水 利 工 程 管 理 策 略 [J]. 乡 村 科技,2021,12(14):123-124.